以聂华苓、陈若曦、於梨华等人为代表的一代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间来到美国读书,并在以后留下来工作,他们耳闻目睹与感受到了二战结束后美国一系列的思想风潮:“性解放”、“新左派”、校园造反、反战、民权运动、女权运动……这些思潮也程度不同地在他们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在他们的小说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捕捉到“性解放”潮流、女权主义运动、同性恋问题、嬉皮士文化的种种痕迹。这些内容,客观上为中国国内的读者打开了通往异域的窗口,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性解放”的观念恐怕是最敏感也是最突出的。聂华苓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以其现实与象征相结合的独特表现手法驰名文坛,但其第四部桑青精神分裂变成桃红之后有较多关于纵欲狂的描写,却使保守的读者瞠目结舌。於梨华虽以留学生文学称著,但许多小说也都涉及“性问题”的描写。对经历过流行异域的“性解放”思潮冲击的他们,“性”早已不再是一个不可言说的领域。她们认为,“性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学要反映生活就不能不描写性的关系”。(聂华苓语)但对几千年来浸淫于温良敦厚的传统中的大陆人民来说,“性”绝对不可以广泛传播于大庭广众。中国人一向谈“性”色变,视之犹如洪水猛兽,经过十年“文革”,人性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性”这个纯粹属己的东西更加在文学中遁形了。正因为这样,旅美华人作家的作品显得超前了。1980年聂华苓在大陆出版《桑青与桃红》时,不得不考虑所谓的影响问题而将第四部分完全删除,结果大大损伤了作品的深刻性与完整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