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产融结合实践的需要
1.1.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需要
1.2 文献回顾及本书视角
1.2.1 金融资本论--马克思主义者的产融结合理论
1.2.2 金融资本消失论
1.2.3 金融机构霸权论
1.2.4 银企关系论
1.2.5 国内近期产融结合研究文献综述与评价
1.3 本书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本书结构
1.4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产融结合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
2.1.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产融结合概念
2.1.2 金融经济学研究的产融结合概念
2.1.3 本书研究的产融结合
2.1.4 金融资本、银企关系与产融结合
2.2 产融结合的理论发展
2.2.1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及信用理论
2.2.2 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不对称信息理论
2.3 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分析
2.3.1 产融结合的收益
2.3.2 产融结合的成本
第3章 产融结合的发展阶段与模式比较
3.1 产融结合的发展阶段分析
3.1.1 产融结合的前提--产融分离与银行的产生
3.1.2 产融自由结合时期(1870~1933年)
3.1.3 产融结合受限制的时期(1933~1980年)
3.1.4 产融结合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
3.2 美国松散型的产融结合模式
3.2.1 美国的金融系统与松散型的产融结合模式
3.2.2 美国的企业制度与松散型的产融结合
3.3 德国紧密型的产融结合模式
3.3.1 德国的金融系统与紧密型产融结合
3.3.2 德国的企业制度与紧密型的产融结合
3.4 日本关系型的产融结合模式
3.4.1 日本的金融系统与关系型产融结合模式
3.4.2 日本的企业制度与关系型产融结合模式
3.5 产融结合模式的简要评析
3.5.1 美、日、德三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分析
3.5.2 美、日、德三国产融结合模式的经济绩效分析
第4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实践及必要性分析
4.1 我国产融结合的实践进程
4.1.1 产业资本向银行业参股、控股
4.1.2 产业资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控股
4.1.3 金融机构向工商企业参股、控股
4.2 我国产融结合的特点
4.2.1 产融结合的单向性
4.2.2 产融结合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4.2.3 产融结合的松散性
4.2.4 产融结合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较大
4.3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两个误区
4.3.1 缺乏产权联系的主办银行制
4.3.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的债转股
4.4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必要性
4.4.1 产融结合是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4.4.2 产融结合是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5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制度约束和安排
5.1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一元产权与多元产权
5.1.1 产权概述
5.1.2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产权制度约束:一元产权
5.1.3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产权制度安排:多元产权
5.2 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制度:行政治理与公司治理
5.2.1 商业银行治理制度的内涵
5.2.2 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治理制度:行政治理
5.2.3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制度的重构:公司化治理
5.3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制度: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5.3.1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经营制度约束:分业经营
5.3.2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混业经营
第6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模式的构建
6.1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
6.1.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模式:单向型
6.1.2 现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融结合模式:向双向型过渡
6.1.3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双向型
6.2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路径选择
6.2.1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现实约束条件
6.2.2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渐进发展路径
6.2.3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