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987534
  • 作      者:
    (美)斯蒂芬.韦恩斯(Stephen Vines)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暴跌和恐慌,是繁荣的丑陋姐妹。”斯蒂芬·韦恩斯如是说。
  环顾证券交易100多年的历史,少有人对股市恐慌做过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分析,而今天,在全球化、金融衍生工具以及现代信息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新时代的市场恐慌症则更具传染性和破坏力。斯蒂芬·韦恩斯撰著的《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则弥补了这一空白。本书将股市恐慌作为了一个专题,对100多年来股市恐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恐慌的种类和历史演变、恐慌造成的后果以及恐慌带来的机遇等做了颇为充分的研究,从而从一个侧面,对股市的非理性运作和投资人可能获得最佳利润的方法进行了阐释。欧美主流财经报刊,均对本书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推崇本书“值得信赖”,该书将使“我们在面临下一次恐慌时成竹在胸”。
  《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评论道:“本书包含丰富的见解和建议。这些见解和建议经常被专业人士所忽视,而这些专业人士的策略所获得的回报,与猴子投掷飞镖时的率性而为没有两样……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一直由股市恐慌所驱使的交易策略提供了理性的反驳。”
  《星期口泰晤士报》(zhe Sunday Times)则认为,本书有益于市场的长期投资者。此外,《亚洲华尔街日报》(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亦指出,《绝境与生机》一书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必备读本”。
展开
内容介绍
  《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将股市恐慌作为了一个专题,对100多年来股市恐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恐慌的种类和历史演变、恐慌造成的后果以及恐慌带来的机遇等做了颇为充分的研究,从而从一个侧面,对股市的非理性运作和投资人可能获得最佳利润的方法进行了阐释。欧美主流财经报刊,均对《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做出了积极的评价。“暴跌和恐慌,是繁荣的丑陋姐妹。”斯蒂芬·韦恩斯如是说。环顾证券交易100多年的历史,少有人对股市恐慌做过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分析,而今天,在全球化、金融衍生工具以及现代信息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新时代的市场恐慌症则更具传染性和破坏力。斯蒂芬·韦恩斯撰著的《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则弥补了这一空白。《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推崇《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值得信赖”,该书将使“我们在面临下一次恐慌时成竹在胸”。《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评论道:“《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包含丰富的见解和建议。这些见解和建议经常被专业人士所忽视,而这些专业人士的策略所获得的回报,与猴子投掷飞镖时的率性而为没有两样……《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的魅力在于其对一直由股市恐慌所驱使的交易策略提供了理性的反驳。”《星期口泰晤士报》(zhe Sunday Times)则认为,《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有益于市场的长期投资者。此外,《亚洲华尔街日报》(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亦指出,《绝境与生机》一书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必备读本”。
展开
精彩书评
  “暴跌和恐慌,是繁荣的丑陋姐妹。”斯蒂芬·韦恩斯如是说。
  环顾证券交易100多年的历史,少有人对股市恐慌做过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分析,而今天,在全球化、金融衍生工具以及现代信息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新时代的市场恐慌症则更具传染性和破坏力。斯蒂芬·韦恩斯撰著的《绝境与生机——市场动荡、风险和机遇》则弥补了这一空白。本书将股市恐慌作为了一个专题,对100多年来股市恐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恐慌的种类和历史演变、恐慌造成的后果以及恐慌带来的机遇等做了颇为充分的研究,从而从一个侧面,对股市的非理性运作和投资人可能获得最佳利润的方法进行了阐释。欧美主流财经报刊,均对本书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推崇本书“值得信赖”,该书将使“我们在面临下一次恐慌时成竹在胸”。
  《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评论道:“本书包含丰富的见解和建议。这些见解和建议经常被专业人士所忽视,而这些专业人士的策略所获得的回报,与猴子投掷飞镖时的率性而为没有两样……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一直由股市恐慌所驱使的交易策略提供了理性的反驳。”
  《星期口泰晤士报》(zhe Sunday Times)则认为,本书有益于市场的长期投资者。此外,《亚洲华尔街日报》(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亦指出,《绝境与生机》一书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必备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沃伦·普雷汉克(Warren Primhak),38岁,是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分支机构德意志亚洲证券亚洲太平洋公司(Asia Pacific)(前日本公司)现金交易的负责人。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交易者,是从最底层开始了解股票交易的。他通过自己的才智和经验获得了股市惊人的知识,并一路奋斗到了资深交易者的位置。
  在投资业中似乎存在一种官与兵的区别,这反映在那些交易股票以及那些管理和分析股市的人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中。这一点在本章中的这两位身上反映得非常突出。
  普雷汉克是伦敦人,说话速度快,头脑反应敏捷,尽管他一直在海外工作,但是他仍然满口伦敦腔。他总是粗话连篇,而这在比较文雅的投资银行圈内不太受欢迎。
  他开始为专做美国股票的英国股票经纪人斯宾塞·桑顿(Spenser Thornton)当信息员。他从这次经历中所获得的永久性感想是实现结算的价值。换言之,即用所有的书面工作恰如其分地进行和完成交易的细致工作。当他一步一步地向上奋斗的时候,他发现这是“人们想当然的一部分工作,是削减费用实践中首先出问题的地方,不过这是你的确需要人们具有长期工作经验的地方。如有差错,你会在这个地方输掉大量的资金”。在巨大交易量的压力下出错的几率非常大,普雷汉克讲道。他说,在有压力的时候,股票经纪人最易受损也最有可能惹麻烦。
  1983年,他加盟到了一家世界领先的专事保监服务的富道银行(StateStreet Bank),于是他对此的体验更深了。过了一年,普雷汉克转到霸菱银行远东分行(Barring Bank Far
  East),在那里,他开始在交易部门工作,后在1985年转到了交易席工作。
  当时,在股票的买卖者和交易者之间存在着更多的直接联系。现在,他说,链条上可能有8个人,包括基金经理人、分析师、销售经理、中央交易席位等。每一方对交易均能提出不同见解。在恐慌之时,两件事可能发生:其一,他们都可能抱同一观念,即认输的时候到了,并相互确认此种看法;其二,有许多人参与买卖的实际情况可能会使得在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延缓决定的做出。普雷汉克非常喜欢各方的集体智慧转向认输的时刻。他说:“这是买进的时机。”
  然而,在1985年,当时他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做出此种判断。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化名为克里斯蒂夫·希思(Christopher Heath)的顾问,在这位顾问的领导下霸菱银行在亚洲股市上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尤其在日本股市,希思判断非常准确,他认为日本股市正在酝酿一次大牛市。普雷汉克在交易者中脱颖而出,于是被调往东京负责交易席的工作,正好赶上1987年的股市暴跌。复苏很快,但普雷汉克后来发现自己遇到了新的危机,以他个人看,痛苦之极,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公司。1995年,尼克·里森的流氓交易活动使得霸菱银行陷入了瘫痪。到那时为止,普雷汉克是总部设在中国香港的亚洲交易区的总负责人。尽管许多其他管理人员离开了公司,但他仍然留下来协助整理银行瘫痪留下的烂摊子。烂摊子收拾好后不久,他陷入了另一场危机,泰铢在1997年的贬值是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其主要副作用是影响了亚洲股
  市。
  当下,普雷汉克受聘于德意志亚洲证券,是日本以外亚太地区的现金交易负责人。他负责从蓝筹股到上限股票的一切交易和执行。普雷汉克与同僚们坐在香港的长江实业中心(Cheung:Kong Centre)56楼的敞开式平面交易室内。从交易室俯视海港,景色十分迷人,但交易室的人很少注意这一景色,假如他们抬头看,更有可能是扫视一下挂着的、转播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和CNBC财经电视台的巨大电视屏幕。
  普雷汉克的桌子上放着4台电脑,他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点击其中的2台电脑屏幕上,与此同时,他高声叫买叫卖,对着与海外交易室相连的话筒讲话,接听其他电话以及抽空与同事说说话。“你能够同时听四到五组交谈。”普雷汉克一边对着显示他的一笔交易的成功的显示屏满意地点头,一边说。他不时地喊出一个大单,他希望有许多人填此大单。“我有100万(他指定的一种股票)要出手。”他喊道。几秒钟内,有人就带着填写了部分的卖单回来了。
  钱就是通过进入股市以确保靠微小的百分点的交易的安全赚来的。交易者不把自己看成感伤主义者。普雷汉克也不例外:“我对任何事情的钟爱都不超过两秒钟。”他开玩笑地说。一分钟前还是廉价买进的股票突然又成了廉价卖出的股票了。
  “我像管弦乐团的指挥一样。我叫喊、尖叫、叫嚷以及开玩笑。我把这件事做了重新安排,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重新安排交易。”
  “抓时机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尽量创造条件,我们尽力在一定的股票中控制行情。为此,你需要熟练掌握信息,你需要知道在哪里提供资产折现。”这个游戏的名字将叫做“定价独裁者”。实现这一目的,先需跟踪相对少数的股票,然后确定“我们持有这些股票的量比其他人的要大。这意味着有这只股票交易的人不得不到你这儿来做交易”。普雷汉克听起来好斗,像鹰一样盯着他的交易位置,确保这种竞争不让他的交易者所保护的位置变得更好。
  普雷汉克是三次股市大跌的过来人,亲身见证了由于里森不计后果的交易所导致的英国最著名的金融机构之一的分家。这使他的态度更加保守,与第一面给人的印象相去甚远。
  普雷汉克不完全赞同地说:“总体上说,我们交易圈的人是乐观的。因此非常情况发生时的真实情况是,你预想一种他们如此考虑的情景,因为股票已跌去很多,所以他们的情绪不可能再低下去。不过,事实上,他们的情绪可能低落,会低到99%。”这就是为什么他感兴趣于股票的根本分析并十分清楚其风险,尤其是客户中存在的信贷风险。
  1987年,就在他刚到东京,全球所有的股市几乎一下子都在暴跌时,有关风险的学习曲线便加速变陡,令人不寒而栗。由于他从未经历过真正的危机,所以他根本就未做任何准备。如此没有经验的人不只普雷汉克一个人,因为他所在的交易室里坐满了新来的人,他们没有把握该怎么办,但起码认为危机用不了几天就降临了。“我毫无经验,因为我从未见过此类事,但我不敢相信我所谓的有经验的老板们的反应。”
  没过多久,公司的交易者和管理层出现了重大分歧。毫无疑问这是令人惶恐的局面。“我来到交易室,眼前尽是卖单。根本没有买单。期货市场已彻底崩溃,没有止损制度(与现金市场不同,在现金市场中,一旦股市下跌一定的百分比,日本政府就会强行实施交易终止政策)我无计可施。”
  即使在那时,他回忆道:“还根本未意识到情况糟糕到什么程度,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其他金融工具可以出售。”暴跌的头一天晚上,他与—位客户出去喝了一点酒。“我一生中精神从未有过这样的崩溃。那位客户实际上在发抖,因为他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到了股市中。”普雷汉克的老板准确地说并未发抖,但“他们已是目瞪口呆。他们忙个不停地开会,同时等待海外来人,以想出应对之策”。由于全球的时间差,所以每天日本股市的开始交易最为重要;在日本的交易者不得不等上8个小时才能得到欧洲股市的信号,再等大约5个小时,纽约股市才开市。这使得具有大量海外客户的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因为他们没有参照公司总部的情况是不敢贸然行事的。
  P83-86
展开
目录
总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为恐慌做准备与从恐慌中获利
熊市带来最大涨幅
引起危机
买入恐慌
为什么投资者不喜欢廉价股票?
一条简单的成功策略
繁荣与泡沫
识别暴跌与恐慌
能说明问题的种种迹象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专业水准、奥斯卡·王尔德与交响乐的指挥
第二章  恐慌的种类
假恐慌
自发性恐慌或周期末恐慌
传染性恐慌
真正的恐慌
恐慌遵循股市本身的奇异逻辑
第三章  恐慌周期
恐慌的加剧与其更加不可预见性
波动性
探究繁荣与萧条周期的原因
周期各阶段
政府试图制止恐慌
这一次,有什么不同吗?
新现实:新暴跌
可疑行径与欺骗的乘虚而人
疏忽而非欺诈之事
第四章  新时代的恐慌
股市大于国民经济
彭兹先生健在而且健康
新市场一新资本?
新市场,新波动
钱都去了哪里?
那么股市真正扮演什么角色?
不稳定的因素:衍生工具交易
不稳定的因素:对冲基金
不稳定的因素:投资组合保险
不稳定的因素:动量投资
不稳定的因素:程序控制交易
不稳定的因素:新技术
权力的集中
投资银行的兴起
股票期权病毒
传染性贪婪
第五章  交易者与基金经理人
交易者:沃伦·普雷汉克
基金经理人:约翰·凯里
第六章  恐慌心理学
理性解释表面上的不理性
恐慌的是人,不是股市
羊群效应
敌视相反意见
乐观战胜恐惧
恐惧战胜贪欲
规避风险
妥善处理新信息
动量
支配错觉
过去怎么成为了遥远的乡村
新兴股市中的行为是不同的
直觉至上:挑战羊群效应
第七章  多元化是否能为应对股市动荡提供保障
决策后悔
何时转移投资
多元化投资组合收益
多元化投资地产
多元化投资黄金
多元化投资债券
股票与只有股票的情况
股票市场里的多元化
防御性股票的巨大神话
转战不同股市
多元化投资衍生工具
无为至上
第八章  市场总是对的吗
回到基本问题
股票投资的渊源
有效市场理论的问题
什么是理性的股市行为?
股东价值的偶像
盈利游戏
并购游戏
股东赚,公司亏
股市如何破坏经济
回避股市的企业家
受雇人员与控股股东的对比
抛开一切:股市实情
了解反面意见
如同革命,股市消灭自己的幼子
股市培育强者
消除股市噪音
第九章  机遇
熊市带来最大机遇
投机于回升
了解偏好,了解股市
把握时机
确立目标
勇敢的投资者
预测极端行为
新市场,旧模式
资金量增大
利益冲突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