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较为规范化的期货市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848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建立。下面就以此为例,来描述和分析期货市场的形成过程。
19世纪中叶,芝加哥作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已发展成为当时全美最大的谷物集散中心。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品量越来越大,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每当收获季节,农场主都将玉米车载船装运到芝加哥,他们沿袭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买卖,往往使玉米在短时间内供过于求,市场饱和,价格下跌到生产成本以下,甚至一文不值,致使生产者遭受严重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储运经销应运而生。当地经销商在交通要道设立商行,修建仓库,他们在收获季节从农场主那里收购玉米,存到来年春季再运到芝加哥出售。本地经销商的出现,稳定了同当地农场主的产销关系,缓解了季节性的供求矛盾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但本地经销商为此将面临玉米过冬期间价格波动的风险。为了回避这种风险,本地经销商在购进玉米后就前往芝加哥,与那里的玉米经销商和玉米加工商签订来年春季交货的远期合同。
随着谷物交易的不断发展,1848年,由美国82位商人在芝加哥发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较为正规的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又称芝加哥谷物交易所,CBOT)。交易所成立之初采用远期合同交易方式,交易的参与者主要是生产者、经销商和加工商,其特点是实买实卖,交易者利用交易所来寻找交易对手,在交易所缔结远期合同,待合同期满,双方进行实物交割,以商品货币交换了却交易。当时的交易所对供求双方来说,主要起稳定产销、避免价格的季节波动等作用。就供给方来讲,提前卖掉产品可锁住生产成本,不受价格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对需求方来讲,能够保证稳定的货源,能够锁住经营成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价格波动的风险。
后来,一些非谷物商看到转手玉米合同能够赚钱,便也进入交易所,按照“贱买贵卖”的商业活动原则买卖玉米远期合同,赚取一买一卖之间的利差,这部分人就是投机商。
随着交易量的增加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合同转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为了进一步规范交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65年推出了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以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同年,该交易所又实行了保证金制度,以消除交易双方不按期履约而产生的诸多矛盾。此外,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交易,专门联系买卖双方成交的经纪业务日益兴隆,发展成为经纪行。为了处理日趋复杂的结算业务,专门从事结算业务的结算所应运而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