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应规划及其方法研究》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表现出作者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一是重新界定了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标准。提出将目前的股民保证金科目分为股民交易保证金和股民申购保证金,前者计入M2,后者不计入货币供应量,但可单独统计;提出外币存款不宜纳入货币供应量,但可以作为辅助指标加以统计分析;认为储蓄存款仍然应该计入M2;建议中国目前仍应该保留N0这一统计层次。二是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最适货币量理论,把其定义为:在理性通货膨胀预期的前提下,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货币量,并从规划的角度出发,着重比较分析了测算最适货币量的各种计量方法,得出了在实际规划中应采用回归法的结论。三是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统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得出了中国货币流通速度递减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一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程度,并实证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四是设计了一整套基础货币间接管理的框架和表式。对当前中国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问题,归纳到基础货币规划的范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利用国际上通行的最适外汇储备界定方法,对中国各年度的最适外汇储备规模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要适当控制我国储备额度的观点。在涉及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关系时,创造性地利用全微分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量中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贡献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果。五是提出了尽管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上,货币供应量仍然具备利率所没有的优势,尤其是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还有待时日,因此,更应该慎重地选择中间目标,并有效地发挥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操作的积极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