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原则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3665513
  • 作      者:
    朱炎生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朱炎生,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70年8月出生。现任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税法(含国际税法与比较税法)、商法和国际经济法;兼任厦门市国家税务局法律顾问和厦门市仲裁委员会第三届仲裁员。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先后获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国际税法方向)学位。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研习税法。主要在《国际经济法论丛》、《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政治学研究》和《涉外税务》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税法学》、《国际投资争端仲裁——“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机制研究》和《公司法》等论著十余本。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权问题研究》,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税收国际协调法律问题研究》等六项省部级乃至国家社科基金科研课题。上述科研成果中,《国际投资争端仲裁——“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机制研究》一书获司法部2002年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2年第13届中国图书奖;其他科研成果还获得过厦门市、福建省和司法部等各级别奖项共四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国际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原则研究》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为七章,来展开对常设机构原则的探讨:
    第一章是对“常设机构”概念的历史发展作全面的考察。
    第二章探讨场所型常设机构的内涵,重点分析了构成场所型常设机构的核心要素——固定营业场所的确切含义。
    第三章分析了代理型常设机构的内涵,重点分析了构成代理型常设机构的核心要素——营业代理人在税法上的意义。
    第四章主要分析如何在企业进行其具体的营业活动时运用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已作讨论的常设机构认定标准,进行场所型常设机构和代理型常设机构的认定。
    第五章讨论的是常设机构的利润归属概念。
    第六章探讨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传统的常设机构原则的适用问题。
    第七章是关于我国国际税收活动中运用常设机构原则实践的讨论。
    ——朱炎生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常设机构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早期国际税收条约实践中常设机构概念的发展
一、常设机构概念的提出
二、常设机构概念在国际税收条约实践中的初步确立
三、常设机构概念在税收条约实践中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联盟早期对常设机构概念统一化的努力
一、国际商会的倡议
二、1923年报告
三、1925年报告
四、1927年税收协定草案
五、1928年税收协定草案
六、国际联盟税务委员会的工作
第三节 墨西哥/伦敦税收协定范本草案对常设机构概念的重大发展
一、墨西哥税收协定范本草案
二、伦敦税收协定范本草案
三、墨西哥/伦敦税收协定范本草案中的常设机构概念
第四节 经合组织税收协定范本和联合国税收协定范本
一、经合组织税收协定范本
二、联合国税收协定范本

第二章常设机构内涵论(一)——固定营业场所
第一节 营业场所的含义
一、营业场所的概念
二、可以构成营业场所的场所、设施或设备
第二节 “固定”的含义
一、空间上的固定
二、时间上的持久性
第三节 企业与营业场所的关系
一、企业对营业场所的实际使用和自主使用
二、企业与营业场所在法律上的联系
三、企业通过营业场所从事非准备性或辅助性的营业活动
第四节 构成常设机构的营业活动
一、构成常设机构的营业活动的判断标准
二、准备性或辅助性营业活动的类型

第三章常设机构内涵论(二)——营业代理人
第一节 税收协定中营业代理人的含义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