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为财经类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某些帮助。《新编公共财政学》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论述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公共财政的内涵、特点以及中国如何依据公共财政的原则,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框架,并就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脉络作了梳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市场失灵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的职能理论,并就我国学者对财政职能的不同观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公共财政的支出理论,介绍了公共财政支出的原则、分类、规模、结构、效益理论,并从公共财政角度,就中国财政支出的原则、规模、结构、效益等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述;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公共财政的收入理论,着重分析了税收收入理论和国债收入理论,并对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税费改革、国债的规模和限度等问题作了阐述;第五部分主要分析财政预算体制,介绍了中国分级财政体制的演变和特点;第六部分为宏观财政政策,主要介绍了财政政策理论、财政平衡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理论和财政风险理论,并结合中国的现实问题作了分析。
《新编公共财政学》作者结合多年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广泛吸纳前人和专家观点的基础上,努力体现编撰特点,更多地关注公共财政理论的现实性、理论的历史演进性、分析的前沿性、教材的通用性和专业性。《新编公共财政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师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财政、金融、经济类研究和实际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展开
一
1978年末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纪元的大门。此后,我们这个近百年来灾难深重、饱经忧患的大国,终于坚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向,将自己置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使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任务,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立把公共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不仅意味我国财政学界围绕着公共财政的长期争论有了最终定论,而且也表明,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由此进入运作实施阶段,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和财政改革的又一件根本性大事。
经济范畴是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的高度理论抽象。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类型与财政模式选择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态相对应的财政是“家计财政,,和“国家财政”,而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财政是“公共财政”。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能够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首要方式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存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对称的信息、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活动的外在性和公共产品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等原因,市场往往无法实现对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必然要求财政运行以公共财政一般框架为取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置于重要地位,以较好地实现一般资源配置的市场方式所无法实现的公平分配、经济稳定等社会发展目标。因此,所谓的公共财政是指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为基础,以防范市场失灵为前提,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在法制的框架下,向所有的社会经济运行主体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其本质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这是公共财政与其他非市场经济财政类型的根本区别。这就是说,一个国家或社会只要选择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就同时应该自然地选择公共财政,这符合巾场纤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性要求,也是公共财政本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二
财政虽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但也必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组织结构的演进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简单地讲,公共财政的变化主要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和现代资本主义时期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的公共财政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公共财政。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坚信“看不见的手”的“自然秩序”,因而认为自由竞争既保证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也为生产力的无止境发展开创了可能性,因此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把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看作是违反“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政府的主要职能被限制在国防、社会秩序、公共工程等方面。财政支出基本上是用于公安、司法、行政管理、国防等消费性项目上,即便用于类似兴修农田水利等“公共工程”方面的经济性支出,其比例也极小。因此,可以把建立在早期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财政,称作为早期的公共财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