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鱼台县人均占有耕地2615m2,每个劳动力平均耕作6289m2,由于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落后,中东部地势低洼,易积涝,常是夏天一片汪洋;西部盐碱危害严重,常是夏春季节一片白茫茫,大多数年份是一年一作,土地生产率极低。生产的粮食以小麦、大豆、谷子、高粱、地瓜为主。农用肥料主要是农家肥,施用的数量、范围很小。
解放后,农民得到土地,解放了生产力。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展了综合治理盐碱和涝洼地的工程。通过大量的农田水利建设,排涝治洼,改良盐碱地成效显著,同时通过选育推广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配套栽培技术,使耕地肥力有了较大提高。如,被称为“万年不发芽的”鱼城镇罗庄村重盐碱土改良,在挖好田间排盐沟的基础上,先通过耕层早春刮盐皮,再引进耐盐强的多穗高粱种植获得成功。使多年不收的盐碱地每公顷产量达到3000kg。在改良盐碱地中开始使用引水洗盐压碱和种植绿肥技术。在治涝方面,从1957年开始,在滨湖涝洼的谷亭镇米滩和临河村进行引种水稻,经四年的试验获得成功,每公顷稻谷产量达到3375kg。在农业生产和耕地管理中农民开始使用人粪尿、圈肥、农家肥、饼肥和无机氮肥,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提高。
1964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始了全面稻改,根除滨湖涝洼和盐碱地的工程。至20世纪70年代末,共完成土石方181亿m3;开挖修复河道17条,全长267km;大型干渠260条,578km;支渠1087条,1015.7km;斗渠、农渠14681条,4685.5km;沟网81条,189km。生产路4184条,1179km,桥、涵、闸10204座,机电井3624眼,建成机电排灌站165处。安装柴油机165台,12591kW;电井8268台,22270kW;变压器175台,336154V-A。有效灌溉面积39660hm2,全县90%以上的耕地建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20世纪70年末,稻麦一年两熟面积达到327500hm2,成为山东省的粮食高产县,农业人口达到人均吨粮。
在盐碱土改良培肥上,20世纪70年代末,对县西部鱼城镇、王庙镇、李阁镇南部1.2万hm2轻重不同的盐碱土,进行了种稻改土。经过7~10年的种稻洗盐压盐、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夏季稻田追踩麦秸还田,使大面积盐碱土迅速得到改良培肥,脱离了盐碱危害,成为公顷产量7500kg以上的高产田。在耕地保养上,注重了种养结合,利用滨湖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夏季高温季节大积大造沤制有机肥,增加了土壤的有机投入,平均每公顷施优质有机肥1.5万kg以上,平均每公顷施标准氮肥900kg,标准磷肥750kg。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