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年此时,我还会说,而且题目已想好,就是“戏说新住宅运动”,再往后,肯定是“陈说……”、“叙说……”,甚而至于“胡说……”、“痛说……”之类,一定非常过瘾。<br> 口冯仑<br> 时下,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明星楼盘、明星公司和明星经理人已成为媒体的新宠,大有向娱乐业进军之势,新闻界继“娱记”之后“房记”也炙手可热,呼风唤雨,好生了得,在这一派娱乐气氛中原本端庄贤淑的“新住宅运动”反倒遭人冷落。没办法,这年月“失节事小,饿死事大”,人都要找饭吃,谁还愿意对冰冷的美人多看两眼呢。<br> 关于“新住宅运动”,一直有人不明就里,往往说东道西,缘木求鱼。窃以为卢铿兄始为动议,并玉成此事,决非一时之功利目的,比如房子多卖几个铜板,混口茶水钱。其为人也,家族显赫,揽天入怀,志存高远。目睹城市建设,千人一面,了无生气,居住民生,索然乏味,忧心忡忡,故而振臂,敢为天下先,大造美庐,以使民安居而乐业。往更深一层看去,卢兄由此而发文化之幽思,上溯罗马希腊,横览中西,必欲创造新生活方式而后快。当此之时,有大英雄王石者视卢兄为知音,观“新住宅运动”为同道,于是上下其手,在中城房网中广为传播,竭力襄助。及至去岁,数百人聚首沪上,公然叫嚣,引为一时之盛。此后媒体与同行更是纷纷置喙,其势汹汹,竟使得“新住宅运动”找不到北了。<br> 去年以来,作为此一运动的响应者和追随者,我未尝不为其未来的走向所困扰。然而于心稍安的是,许多开发商,特别是中城房网的成员,都在用汗水和银子为这一运动作下注解。于是我们看到,这一运动仿佛在文化与器物(技术)两个层面上得到切实的呼应。前者最顽固的要属《万科》周刊,不仅辟出专栏,每期必有鼓吹,而且都是大人物写大文章,说一些大文化。后者当然指开发商这些老财,因应市场竞争之道和回应客户需求,不断推出精品住宅,直逼人间仙境。可见,即使是运动,也可无人领导,只要在特定时期形成一种特定的诉求,并且产生出特定的作品(产品)和代表人物,即可成功。<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