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br>第一章 前近代中国社会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br>第一节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企业组织形式<br>一、独资经济组织<br>二、一般合伙经济组织<br>三、股份合伙经济组织<br>四、传统资本组织中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br>第二节 前近代中国社会中“公司”的涵义及其存在形态<br>一、近代以前的“公司”涵义及缘起<br>二、前近代“公司”的存在形态<br>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公司法》与公司制度演进<br>第一节 19世纪后半叶的“无公司法”阶段<br>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首部《公司律》<br>第三节 1914年的《公司条例》<br>第四节 1929年南京政府颁行的《公司法》<br>第五节 抗战胜利后1946年的新《公司法》<br>第六节 公司法对公司制度演进的影响<br>第三章 公司形态的逻辑演进<br>第一节 五口通商初期的外商公司以及华人附股阶段<br>一、外商公司的出现以及制度形态<br>二、外商公司中的华人附股<br>第二节 中国人自身创办股份企业的“准公司”阶段<br>一、“准公司”及“准公司阶段”的界定<br>二、官督商办——“准公司”初期的主流实现形式<br>三、商办民营公司企业的兴起——“准公司”企业的纵深发展<br>第三节 家族公司阶段的形成<br>一、家族公司的界定<br>二、家族公司阶段的形成<br>三、家族公司阶段的公司特点<br>四、家族公司的发展趋势<br>第四节 “企业公司”的出现和发展<br>一、抗战之前“企业公司”的初露端倪<br>二、战时上海的企业公司<br>三、战时内地的企业公司<br>第五节 国有大公司的发展<br>一、国有公司的缘起以及战时国有公司的初兴<br>二、战后国有大公司的发展阶段<br>第四章 公司演进中的数量与分布<br>第一节 公司数量总体演进的规模及趋势<br>一、晚清时期(1912年前)的公司数量<br>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6年)的公司数量<br>三、南京政府时期(1927-1949年)的公司数量<br>第二节 公司数量的产业与行业分布<br>一、公司组织在不同产业部门中的数量分布<br>二、公司数量在若干行业中的分布<br>第三节 公司数量的地域分布<br>第五章 公司的类型及其特点<br>第一节 无限公司的类型及其特点<br>一、无限公司的类型<br>二、无限公司的特点<br>三、无限公司的制度局限及其发展趋向<br>第二节 股份有限公司的类型及其特点<br>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特点<br>二、股份有限公司的社会公众性<br>第三节 两合类公司及其特点<br>一、两合类公司的特点<br>二、两合类公司的发展趋势<br>第四节 有限公司的类型及其特点<br>一、有限公司的兴起<br>二、有限公司的特点及历史地位<br>第五节 外国公司<br>一、治外法权与外国公司<br>二、战后新《公司法》与外国公司<br>第六章 公司股本的筹集及其“官利”制度<br>第一节 公司股本筹集中的若干问题<br>一、《公司律》颁行前后的公司股本筹集<br>二、早期铁路公司的股本筹集<br>三、额定股本与实收股本<br>四、股票面值的演变与大股、小股问题<br>五、股票的记名与优先股问题<br>六、筹股的艰难与集股奖励<br>第二节 公司股本筹集中的“官利”<br>一、近代中国“官利”的存在形式<br>二、官利制度形成及其存在的原因<br>三、官利制度的双重历史作用<br>第七章 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管理制度的演进<br>第一节 《公司律》颁行前的治理结构<br>第二节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演进<br>一、股东与股东会制度<br>二、董事与董事会制度<br>三、委托代理制下的职业经理阶层<br>第三节 公司管理体制的变迁<br>一、工头制度与包工制度<br>二、现代科学管理的兴起<br>第四节 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层级<br>第八章 公司组织对企业成长的推动<br>第一节 公司设立的两种情况<br>第二节 公司规模扩张的三种途径<br>一、合并式扩张<br>二、自我筹集式扩张<br>三、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扩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