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证券市场发审制度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是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包括IPO之前的资产重组和股权设置等问题。资产重组的最大威胁来自于,通行的资产剥离和资产捆绑惯例可能导致改制过程忽视企业的成长经验和正常边界。又由于资产重组将企业看成各分项资产的简单加总,忽视了企业资产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导致资产重组中的利润包装行为盛行。但这种包装行为已经超出了应计制会计下盈余管理的研究范围。
股权设置则产生了大股东控制和最高管理人兼任等问题。这不仅带来了大股东与小股东的矛盾和冲突,也使内部人与除国有大股东之外的外部股东之间的矛盾突出了。大股东和内部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也由于国有大股东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利益向大股东、内部人甚至个人倾斜,从而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更加普遍、复杂。
正是由于特殊制度背景下的盈余管理,特别是特殊的资产重组和大股东控制问题,导致上市公司的业绩指标难以独立客观地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而是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业绩指标有关。由于大股东普遍具有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其行为的结果必将扩大母子公司业绩指标的差异,因而,母子公司业绩指标差异中包含了盈余管理因素。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上市公司的母子公司业绩指标差异问题。
由于股票公开发行之前和之后,上市公司具有重要的差别。因而,本文在分别分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公司和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NonIPO)公司的母子公司业绩指标差异的基础上,分析母子公司业绩指标差异对上市公司未来业绩指标变化的影响。之所以做这种分析,原因在于盈余管理产生的盈利是短期性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