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谁是企业的缔造者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经营根本
以人为本
近年来,人力资源被企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认为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的竞争。 “以人为本’’成为当前最热门的管理术语,各种管理活动都有向人性化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实践人性化管理的焦点。然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非在当前才得以体现,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企业的那一刻起,人一直就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本质上都是人的活动,只有先管理好人,才能真正地管理好企业。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知识,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差距造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劳动者掌握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30年来,美国工业部门工人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从33%下降到17%。将要就业的职工中有90%的人属于“知识型”员工。美国采取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多结构的教育体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然而一项对我国国有企业投入教育培训费用的调查显示:30%以上的企业年人均投入不到10元,20%左右的企业在10—30元之间,仅5%以下的企业正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在掌握知识、增长知识、利用知识方面的差距,最终造成了组织实力的差距。
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决定企业命运。日本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本企业主要生产人才,兼营电器。在松下,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人来实现。由于人具有能动性、智力性、社会性,因而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却又是最不好管理的资源。过去的人事管理只是把人简单地看成一般资源,没有激发出人的积极性,也没有挖掘出人的潜力。人仅仅作为一项必须的资源,却没有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正是把人看成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管理,尽可能地发挥出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基础性工作——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第二,例行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第三,战略性工作——人力资源战略;第四,开拓性工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主要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主要是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例行性工作是企业日常性的工作,这些工作不可回避,并且大部分是重复性活动,缺乏创造性,因而可以形成一系列固有的管理方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例行活动。战略性工作是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况,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方针。
开拓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创造价值的部门提供条件,营造人才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将人力资源管理推向更高层次。
在企业经营中,人一直是企业的基础性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已经成为企业的决定性资源。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在各类管理活动中得到体现,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以此为核心思想而发展。长久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正在兴起。无论人力资源是否受到重视、受到什么程度的重视,都无法否认——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的根本。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学者关注的实践内容也各不相同。Pfeifer(1994)、Osterman(1987)、Sonnenfeld和Peiperl(1988)、Kerr和Slocum(1987)、Miles和Snow(1984)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Delery和Doty(1996)归纳前人研究选出了七种具有共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后来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受关注的七种。这七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内部职业机会、培训、绩效评估、就业保障、参与制、工作规程、利润分享。
内部职业机会
内部职业机会是指,当企业需要增加或更换某些岗位上的人员时,是考虑从外部招募还是从内部招募。企业招募的倾向不同,严重地影响着员工在企业内部发展的职业道路。
企业在招募之前,必须先要进行一系列工作。第一,企业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或组织结构检察,了解未来组织结构是否需要变更,需要什么样的变更,又会怎样地影响人力资源结构变化。第二,进行职务分析,对需要变动或增加的岗位进行职务分析,明确地描述出对这些职务有些什么样的要求。第三,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进行各项具体的规划,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平衡分析,确定需要补充的人力资源。第四,制定招募计划。
招募的目的为企业在恰当的岗位上增补恰当的人。企业出现需要增补人员的岗位时,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正常补充。这是因为内部员工离职、退休、死亡等原因,需要对岗位进行正常补充,这些岗位本来就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只需要按要求招募即可。第二,替补缺勤。当工作制度改革时,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工作。这些工作原本就有,由于职位是新设置,所以岗位职责虽不完全明确,但是确定却并不困难。第三,新发展的需要。企业成立新的机构或开展新的业务,需要增加新的工作和新的职位,因而岗位职责没有参考,需要事前分析确定。
从内部职业系统的角度出发,Sonnefeld和Peiperl(1988)根据招聘渠道(倾于外部招聘还是内部招聘)和选拔标准(倾向于根据团队贡献还是个人贡献)两个指标,将企业分为四类,即俱乐部型、学院型、棒球队型和堡垒型。俱乐部型企业趋向于招聘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人,企业立足自己培养人才,员工可以按部就班地向上发展,企业很少辞退员工。学院型企业挑选新员工很严格,注意新员工的发展潜力,提供设计好的职业阶梯和培训机会,对不合格员工给予淘汰。棒球队型企业特别依赖外部人才市场,任何职业阶段都要进行外部招聘,很少给员工培训和发展的机会,所以这种企业的员工大多通过在谁业间跳槽实现职业发展。堡垒型企业主要招聘专家和谦价临时劳动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倾向于专家。
三环相扣,拯救危机
预防危机
危机管理分预防危机,处理危机、事后完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边、环环相扣。而这三个五一节中,预防危机是重点。避免危机发生是最理想的管理效果,即使无法避免至少也可做到未雨绸缪、从容应对。企业预防危机的工作主要有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检察和分析危机、采取对策和措施。
耕柱是墨子的得意门生,但经常受到墨子责备,耕柱觉得很委屈,就询问墨子为他何总遭到责骂。墨子问: “假设我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用良马还是用老牛拖车?”耕柱答: “良马,因为良马可以担负重任。”墨子说:“我常骂你是因为你能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墨子通过不断地给耕柱施加危机感,使耕柱时常自省,成为非常出色的弟子。可见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危机意识,诸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等等,都是中国古人防范危机的警语。树立危机意识是最首要的工作,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的危机感,时刻留意市场变化,加强内部管理,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不断奋进。企业还应当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让员工明白企业不警惕危机就会被市场淘汰,员工不警惕危机就会被企业淘汰。危机意识是开展危机管理的基础,危机管理的重点工作也正是树立危机意识,许多企业已将危机意识融人到企业文.化中,从而使其在企业全范围、经营全过程中影响企业。
建立危机管理体系,首先是成立危机管理组织,一般是危机管理小组或危机管理委员会。危机管理小组是一个智囊团,需要各个领域的专才和危机管理专家,由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和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一般是兼职。也可以借助外部的专业力量,比如请外部的危机管理机构指导或协助,这些专业机构可以是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公共关系咨询公司、金融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等。工作组成员应该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并且要经常考虑一些关于危机的问题,比如“组织应对危机的能力如何?”“是否注意到最有可能产生危机的环节,是否有相应的准备?”“如果危机一旦发生,是否有及时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等等。危机管理小组只是起到统领的作用,真正实施危机管理需要全员参与。有人说: “一切管理都是风险管理”,这有一定道理,管理存在风险,风险会引发危机,所以危机管理是与所有人都相关的工作。其次,危机管理体系需要制定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和计划,做到工作开展有条不紊、面对危机胸有成竹。只有将危机管理规范起来,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很多企业的危机管理流于形式,等到危机产生时却毫无办法,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应急措施,危机来了以后再开展,这样的危机管理形同虚设。有制度才能有章可循,有流程才能有条不紊,有计划才能心中有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