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完全是王永庆一点一滴追求降低成本的结果。这样以一个人为主的管理方法,使得下属过分依赖于王永庆这根“主心骨”。因为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汇报给王永庆,由他作出最后决断,致使下属的主管们由于没有权力作出决断,到后来变成了不善于决断了。
而且,好多人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了在“压力”和监督之下工作,一旦压力减轻,或失去了监督,就不由自主地乘机放松,以至工作起来马马虎虎,拖泥带水了事。
例如,1985年,台湾行政院经济改革会中,王永庆主持管理产业组的改革工作,他亲自督阵时,这个组效率过人,成绩卓著,行事雷厉风行,颇为引人注目。然而,王永庆一飞往国外之后,没有了“主心骨”,产业组的台塑幕僚们就有些无所适从,甚至于人心涣散,敷衍了事,趁机偷懒。
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只要王永庆在,一切都会办得很好,一旦王永庆不在,阵脚就有些乱了。
然而,王永庆管理着庞大的台塑企业,日理万机,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全面过问,他毕竟是一个血肉之躯的常人,现在,王永庆虽然年近八旬,但依然精力充沛,胆识过人,每周工作一百小时以上,但他终究难以逃脱“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的规律。至今,他仍一个人主管着台塑,没有着手于第二代领导人的培养,让他们放手干事,一旦他有一天“撒手而去”,留下这么庞大的产业,该怎么管理?由谁来管理?对于台塑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对于台塑的将来,我们会有一个这样的疑问:由于台塑再没有第二个叫得很响亮的人物,即使他接了王永庆的职位,也没有王永庆那样的权威和决断,他怎么能够让台塑人信服,指引人才济济的台塑走向更进一步的发展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