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识浪费的方法
问100个人:要不要消除浪费,100个人都会回答“要消除浪费,彻底消
除各种浪费”。但实际上,杜绝各种浪费是很难的,更不要说彻底消除各种
浪费。为什么很难做到杜绝浪费、彻底消除浪费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不
知道什么是浪费。
那么如何去发现现场中的各种浪费呢?
1.从“人”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现场有没有存在浪费
企业生产现场中的“人”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五类:
第一类:生产作业员工,即直接参与加工、作业的一线员工,他们是为
企业直接创造附加价值的人员。有人会问:既然是为企业直接创造附加价值
的,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其实不然,如果多于生产所需的员工就是浪费
。
第二类:搬运人员,即从事搬运工作的人员。搬运是不产生任何附加价
值的作业,因此是一种浪费。
第三类:修理人员,即从事修理工作的人员。合格品是制造出来的,而
不是修理出来的,因此修理作业是不直接创造附加价值的,是一种间接浪费
。
第四类:检查人员。众所周知:产品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
。那么企业为什么会有检查人员呢?那是因为企业对制造工艺、产品质量不
放心而设立的。因此检查工作本身是不直接创造附加价值的,因此他们也是
一种间接浪费。
第五类:现场管理人员,即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直接参与现场一线操
作的人员,例如:班组长、科长、经理、仓库管理员等。从精益生产角度来
考虑,现场管理人员是不能为企业直接创造附加价值,因此,他们也是一种
间接浪费。
如果认为现场管理人员是可以为企业直接创造附加价值,那么就有可能
出现企业组织越来越臃肿的现象,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相反,如
果现场管理人员、生产计划员等都转变为一线员工,而且每位员工都按规定
程序完成所有的工作内容,是不是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这种观点说明:
我们应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工艺水平,以扩大他们的管理幅度
,进而不断地减少现场管理人员,最终达到没有任何管理人员的精益现场。
2.从“设备”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是否存在浪费
制造现场中存在着五类设备:
第一类:正在加工合格品的设备,这些设备是为企业直接创造附加价值
的设备,因此,这类设备是必需品。
第二类:正在加工不合格品的设备,这些设备不能为企业直接创造附加
价值。
第三类:空转设备。这些设备是不创造任何附加价值的,因此,它们的
存在就是浪费。
第四类:闲置设备是指生产订单不足等原因导致没有处于运转状态的设
备,它们也是不创造任何附加价值的,因此,它们的存在也是一种浪费。
第五类:已报废的设备是指无法加工的设备,它不但不产生任何附加价
值,而且还占用生产面积及给管理带来困扰,因此,它们的存在更是一种浪
费。
3.从“物料”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是否存在浪费
企业的物料也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生产必需的物料
是指与客户需求量相符合的成品以及为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
、工装夹具等。例如订单数为100件,良品率为99%,那么101件原材料即为
生产必需的材料。由此可见,生产必需材料不是浪费。
第二类:过剩材料或成品
是指超出订单所需的材料或成品,例如订单数为1000件,良品率为99%
,现有原材料为1200件,那么超出的部分(1200—1000÷O.99=189件)就是过
剩材料,其中过剩的189件原材料就是浪费。.
第三类:不良品或废品
是指因作业或设备等生产出不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它是没有任何附加
价值的,只会产生其他负面影响和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不良品本身就是
一种浪费。
4.从“方法”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是否存在浪费
任何“方法”都带有两面性,因此,在实施方法时一定要检验方法的正
确性,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为企业创造附加价值,否则,就会增加企业成本
成为一种浪费。
在实施方法时,要检查方法是否正确,例如:
·检查作业方法、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作业有无标准化?
·作业动作是否合理、经济、省力、快速?
·物料的摆放、存储方法是否合理?
·物流流向、传递方法、作业顺序是否合理?
·信息的沟通、传递方法是否最佳?
·培训教育方法与方式是否最有效?
·检查方法、手段、模式是否合理?
·设备加工方法是否最佳?如:转速、切削量……
·换模方法是否最优?
·管理方法是否恰当、合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