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管理人员素质与测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629078
  • 作      者:
    费英秋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管理人员素质与测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对素质的结构进行了分类,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三大类构成基础上,提出了心理素质又分为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又分为知识素质、思想素质与能力素质。虽然素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是,有的素质受时代的影响程度较大,有的素质较多地受制于先天遗传的影响,有的素质较多地受后天培养的影响。这就使素质具有可变性与不变性的特点。如科学文化素质受后天的影响就很大,而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受遗传的影响就很大。这一分类在素质开发与素质测评以及素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人们都或多或少地了解自我,特别是在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时,先天的倾向性常常受到后天的思想的制约,即受到科学文化素质中的思想素质的制约。当人们通过后天了解到社会的审美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时,人们在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时,就不会选择违背社会的公共评价标准的选项,虽然这一选项的确是其本意,因为人们不愿意让人了解他的内心深处的隐秘之处。 <br>    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本书仍然坚持1994年出版的《素质的透视与测评》一书的观点,即能力素质分为科学智能与社会智能两类素质。科学智能是来自书本的或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能力;社会智能则是来自社会实践、来自社会文化的素质和能力。两种不同的智能说明,学历高的阶层与学历低的阶层中的人都会涌现出成功人才。事实也的确如此。本人在国内首次提出的科学智能与社会智能的划分, 已经被许多著作引用,但是,尚未真正开发出测试两种智能的测评技术。从企业来看,社会智能高适合从事高关系型的工作,而科学智能高则适合从事高工作型的职业。 <br>    总之,素质的研究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还会对人的素质提出更多的要求,人的素质也会不断地提高并发展出我们今天尚未具备的素质。正因为如此,素质研究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课题,值得人们去深入探讨。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虽然从价值的角度看,人具有同等的重要,但是,我们仍然要承认人的素质的差异性,并在实际中给予承认,这就是本书为什么选择企业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吧。尽管本人不完全同意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由企业中的20%的人所创造的观点,但本人还是承认由于体制、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是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对管理人员素质及其测评的研究,更是人员素质测评中的重要课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人员素质及其特点<br>    第二节 人员素质的内涵、构成及特点<br>    一、国内关于人员素质内涵研究的综述<br>    关于人员素质的研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从古至今,人们不懈地对人员素质进行分析、剖视,见解纷纭,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素质的内涵、构成及特点方面均存在着分歧。人们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各个不同的层面上来研究素质,由此也形成了基于不同视角的不同的定义和分类。<br>    《辞海》与其他的众多的心理学书籍及辞典中的定义,均反映了素质的心理学方面的定义,它把素质定义为:“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种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这种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出发的定义,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认为人的素质不仅应具有生理、心理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应具有哲学、社会学方面的内容,素质的内涵应反映社会和人的发展概貌。因此,应从先天生理、心理到后天培养两个角度出发来定义。于是,关于素质的定义有了十几种之多。<br>    大体上说,素质的定义本身涵盖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内容,从概念的构成来看,分为素质的生成、素质的要素与素质的特质。有的定义是这样下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质结构。”还有的定义这样认为:“人的素质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及一切社会生活要素的总和,它是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可所具备的自身条件。”<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人员素质及其特点 <br>第一节 关于人员素质的研究方法 <br>一、结构一功能方法 <br>二、调查方法 <br>三、测验方法 <br>第二节 人员素质的内涵、构成及特点 <br>一、国内关于人员素质内涵研究的综述 <br>二、人员素质的内涵、构成及其特点 <br>三、素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br>第三节 我国古代对人员素质的研究及其成就 <br>一、我国古代人员素质研究的特点及其成就 <br>二、关于人员素质测评的研究及其成就 <br>三、我国古代人员素质及其测评研究的评价 <br>第四节 西方对人员素质的研究与素质分析技术 <br>第二章 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理论探索 <br>第一节 我国企业管理人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br>一、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br>二、面临着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现代化的挑战 <br>三、面临着改革与转型时期的市场化的挑战 <br>第二节 当代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其特点 <br>一、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其特点 <br>二、从公司选拔人才的实践看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其特点 <br>三、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其特点 <br>第三节 管理人员素质生成的影响因素 <br>一、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 <br>二、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br>第四节 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 <br>第三章 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实证分析 <br>第一节 总体评价 <br>一、中国企业管理人才的形成 <br>二、中国企业管理人才成长状况总体评价 <br>第二节 素质和能力状况 <br>一、创新能力增长 <br>二、职业道德意识增强 <br>三、职业技能水平提高 <br>四、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高 <br>五、国内外比较 <br>第三节 成长环境和制度条件 <br>一、法律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br>二、选拔任用制度市场化程度较低, <br>三、激励制度没有体现企业管理者个人价值与贡献大小 <br>四、监督约束制度的配套措施需加强 <br>第四节 职业和生活状况 <br>一、职业状态忙碌 <br>二、生活状况 <br>第四章 管理人员素质对企业影响的案例解析 <br>第一节 麦当劳经理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 <br>第二节 海因茨·尼克斯道夫的个人素质与欧洲第三大计算机厂 <br>第三节 大通曼哈顿银行的人才培训方案与员工素质的提高 <br>第四节 张瑞敏与海尔的人才发展战略 <br>第五章 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人员素质测评 <br>第一节 西方的素质测评概况 <br>第二节 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的预测与开发 <br>一、面试技术 <br>二、无领导小组讨论 <br>三、公文筐测验 <br>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人格测验 <br>一、管理人员的人格测验 <br>二、自我实现测验 <br>三、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 <br>第四节 颇具特色的素质测评技术一览 <br>一、PM技术 <br>二、履历分析测评技术 <br>三、笔迹鉴定法 <br>四、网上测试法 <br>第六章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与测评方法研究 <br>第一节 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br>第二节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的基本原则 <br>第三节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标准的构建 <br>一、管理人员素质测评标准的层次性 <br>二、管理人员素质测评标准的具体内涵 <br>第四节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的方法选择 <br>一、计算机仿真测评系统 <br>二、360度测评体系 <br>三、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组合 <br>第七章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开发及其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 <br>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情感经营与人员素质开发 <br>一、情感经营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br>二、管理人员的非智力因素对员工素质的影响 <br>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br>一、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br>二、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成效 <br>三、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原因 <br>第三节 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企业的人员素质开发与企业的发展 <br>一、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br>二、日本企业员工素质开发的特点 <br>三、日本企业员工素质开发的技术方法 <br>四、日本企业员工素质开发对企业的影响 <br>第四节 西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下的人员素质开发及其成效 <br>一、廓清以人为本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br>二、西方的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 <br>三、欧美的人员素质的开发、特点及其趋势 <br>第五节 美日人力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其启示 <br>一、美日两种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比较 <br>二、美日两种不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融合趋势 <br>三、美日两种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启示 <br>参考文献 <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