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物流配送管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6018426
  • 作      者:
    马健平等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共有14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作为物流系统组成环节的各项物流活动,按照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介绍了物流概念、物流发展、物流系统,并对输送、保管、包装等各项活动的功能与有关常识详加说明。
展开
精彩书评
  后记
  物流科学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综合性学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物流概念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最初,只注重流通领域里物流的研究,后来又普及到生产经营领域,目前强调贯穿供应、生产和流通全领域的物流活动,追求其整体效益的最佳。但由于概念不断地发展,即使在物流研究者中,·也有很多人的认识和理解还存有混乱和不一致的地方。我国相对于世界先进国家起步较晚,在物流教学和科研的有关资料中,对于现代物流科学准确、全面地阐述也不足。
  物流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本《现代物流配送管理》首先将物流及其概念的发展和演化作了科学、详尽的阐述,有助于读者建立现代物流的完整概念,其次对现代配送出现的必然性和社会背景作子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现行的多种物流配送方式的运行机制。
  该书不仅包括现代物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归纳了一些最新的物流思想外,同时从物流实际运作的角度介绍了一些在物流实际运作中企业常用一些方法和技术。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作为物流系统组成环节的各项物流活动,按照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介绍了物流概念、物流发展、物流系统,并对输送、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的处理、物流服务、物流据点等各项活动的功能与有关常识详加说明,使读者能够对物流科学建立一个全面的基本概念;这本书对于复合一贯运输、共同配送等问题都有所介绍。书中还对现代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比较关系物流成本管理问题、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等问题做了一一阐述,这对于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有14章,既从科学技术的角度,也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介绍了物流管理理论和在管理中如何有效操作的方方面面。本书的对象为物流理论研究者、教育、教学、物流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大中型企业物料运输部门的管理人员、流通企业的管理决策人员。也可以作为大中专物流专业教材,本书同时也是初学者入门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理论水平的有用的参考书。
  物流科学和技术的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迎头赶上,已成为我国物流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国物流规模日益扩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科学和物流研究一定会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马健平、贾艳廷、郝渊晓、李健、卢永卓、宋春柳等同志。由马健平博士负责组织,马健平执笔第一、二、三章;李健执笔第四、六、七章;贾艳廷执笔第八、九、十章;郝渊晓、李健执笔第十一、十二章;宋春柳同志执笔第五章;卢永卓同志执笔第十三、十四章。本书选编的案例大都取材于企业内部刊物及社会上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在此特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涉猎材料亦不够全面,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1年7月15日
展开
精彩书摘
  3.运输合理化
  运输成本在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据日本通产省对六大类货物物流成本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运输成本占40%左右;如果将产品出厂包装费用计入制造成本,则运输成本是物流成本的50%以上。因此,运输的合理化有重要意义。运输合理化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应该区别储存型仓库和流通型仓库,合理配置各个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基地的设置应有利于货物的直送比率的提高。
  (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首先要决定使用水运、铁路、汽车或航空,如用汽车还要考虑车型(大型、轻小型、专用),用自有车还是委托运输公司等。
  (3)提高运送效率。努力提高车辆的运行率、装载率,减少空车行使,缩短等待时间或装载时间,提高工作时间效率,降低燃料消耗。
  (4)推进共同运输。提倡部门、集团、行业间的合作和批发、零售、物流中心之间的配合,提高运输工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当然,运输的合理化还必须考虑包装、装卸等有关环节的配合及其制约因素,以及依赖于有效的信息系统,才能实现其改善的目标。
  运输合理化要考虑输送系统的基本特性。对长距离的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运输(干线输送),由于货物的批量大,对时间要求不很苛刻,因此,合理化的着眼点在于降低运输成本;对于地区内或城市内的短距离运输(端末输送),是以向顾客配送为主要内容,批量小,应及时、准确地将货物运到,这种情况下合理化的目标应以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为主。
  4.我国交通运输状况
  我国土地辽阔,资源配置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交通运输基本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从宏观来看,物流量大,流通距离较长;东南地区流通网络密度大,而西北地区流通网络稀疏,物流流向也不平衡;南向物流量大于北向物流量,东向物流量大于西向物流量。据统计,1994年我国运输线路长度、社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平均距离如表3—1所示。
  1994年我国的全社会运量达到11.16×10的9次方吨,比1983年增加近l倍;货物周转量达3 050.9×10的9次方吨公里,比1983年增加1.2倍。由表3—1可见公路平均运距较短,因此,尽管货运量比重占75.3%,但货物周转量仅占13.34%,这明铁路运输仍然是陆地运输的主干。
  近年来沿海港口的发展也很快,199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7×10的8次方吨,较1980年的2.1×10的8次方吨增加2倍多。全国已有11个港口的吞吐量达到10的7次方吨以上,它们是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湛江、烟台、日照、连云港和宁波。这一方面说明沿海城市的海上运输较发达,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国际贸易额增长也很快。由于国家对交通运输基本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许多大型项目正在进行之中,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为我国宏观物流的通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手段。
  (二)仓储
  1.仓储的作用和意义
  仓储(保管)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活动的另一个中心环节。保管的目的是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使物资产生时间上的效果。它的内容包括储存、管理、保养、维护等活动。如前所述,大米一年收获一两次,必须用仓库进行储存,保证平时的需要。又如水果或者鱼虾等水产品在丰收时需要进行冷藏保管,以保证市场的正常需要和防止价格上大幅度起落。所以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往往要在流通领域停留一段时间,这就形成了商品储存。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燃料、备品备件和半成品也需要在相应的生产环节之间有一定的储备,作为生产环节之间的缓冲,以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
  2.仓库的机能
  自从人类社会生产有剩余产品以来,就有储存活动,而储存物品的建筑物或场所一般称为仓库。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大生产方式的出现,产品空前丰富,商品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商品流通服务的仓库。社会化大生产又需要有保证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仓库。仓库成为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物资集散的中心环节,其功能也不单纯是保管、储存。从现代物流系统的观点来看,仓库应具有以下的功能:
  (1)储存和保管的功能。这是仓库的最基本的传统功能。因此,仓库应具有必要的空间用于容纳物品,库容量是仓库的基本参数之一。保管过程中应保证物品不丢失、不损坏、不变质。要有完善的保管制度,合理使用搬运机具,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搬运和堆放时不能破坏或压坏物品。根据所储存货物的特性,仓库里应配有相应的设备,以保持储存物品的完好性。例如对水果、鱼肉类仓库,要控制其温度,使之成为冷藏仓库及冷冻仓库;储存精密仪器的仓库应防潮防尘,保持温度恒定,需要空气调节及恒温设备;一些储存挥发性溶剂的仓库必须有通风设备,以防止空气中挥发物质含量过高而引起爆炸。
  (2)调节供需的功能。由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来看,其连续性的规律都是因产品不同而不同,因此生产节奏和消费节奏不可能完全一致。有的产品生产是均衡的,而消费不是均衡的,如空调、风扇等季节性商品;相反,有的产品生产节奏有间隔,而消费是连续的,如粮食。这两种情况都产生了供需不平衡,这就要有仓库的储存作为均衡环节加以调节,使生产和消费协调起来,这也体现出物流系统创造物资的时间效用的基本职能。
  (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各种运输工具的运量相差很大:船舶的运量最大。海运船一般是万吨以上,内河船也以百吨或千吨计;火车的运量较大,每节车皮能装30—60吨,一列火车的运量多达数千吨;汽车的运量最小,一般每车只有4~lO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进行转运,运输能力是很不匹配的,这种运力的差异也是通过仓库或货场进行调节和衔接的。
  (4)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现代仓库除了以保管储存为主要任务之外,还向流通仓库的方向发展,形成流通、销售、零部件供应的中心。其中一部分在所述的物流系统中起着货物供应的组织协调作用,被称为物流中心。这一类仓库不仅具备储存保管货物的设施,而且增加了分拣、配送、捆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设置,这样既扩大了仓库的经营范围,提高了物资综合利用率,又促进了物流合理化,方便了消费者,提高了服务质量。
  我国目前的仓库大多数还是保管型仓库,具备流通中心作用的仓库还很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物流系统总体水平的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也会早日实现。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物流配送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国外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
 一、  美国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
 二、  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配送产生的背景
第三节  配送制的形成和配送的发展
 一、  配送制的形成
 二、  配送的发展
第四节  配送现代化
第五节  物流配送的基础知识
 一、  物流、商流、信息流
 二、  物流活动的内容和分类
第二章  配送中心系统的设计
第一节  物流配送系统总体设计
 一、  配送中心的设计原则
 二、  物流分析是系统设计的前提
第二节  立项:配送中心建设计划制定的步骤
 一、  建设配送中心的项目立项
 二、  配送中心总体规模的确定
 三、  制定配送中心建设的细目计划
第三节  配送中心的选址
 一、  基本条件的整理
 二、  选择地址必备资料的整理
 三、  地址的选定
 四、  关于选址中约束条件的探讨
第四节  配送中心的内部布局及设施构造
 一、  配送中心内部布局
 二、  配送中心内车流的布置
 三、  配送中心内部的设施构造
第五节  物流网点的合理布局
 一、  物流网点与网点布局的概念
 二、  合理布局网点的主要内容
 三、  物流网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