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任何一种专业工作一样,会计工作由于其高度的专业性和职业化,因此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它独特的职业术语,这就是会计的语言,也是每一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所必须掌握的。
1.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会计确认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判断某项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按确认的任务不同,会计确认可以分为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初次确认。初次确认是对原始的经济信息进行确认,判断其是否属于会计核算范围之列,能否作为会计信息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发生大量的经济信息,但这些经济信息并非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范围。一项经济业务是否属于会计核算范围,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只有经过会计的初次确认,才能将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记入有关账簿。因而,会计的初次确认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筛选过程,即选择属于会计核算范围的经济信息进行会计核算。
再次确认。再次确认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确认,属于对会计信息的再加工和提纯。经过初次确认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信息,借助于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和程序,可以转化为会计信息资料。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效用,不可能将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列入会计报表进行披露。再次确认就是要确定在会计报告中,披露什么、披露多少、如何披露的问题,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时,再次确认还包括对已确认过的经济数据进行再次确认,如在物价变动时,对企业存货的变动影响进行再次确认等。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初次确认决定着经济信息能否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进入会计核算系统,而再次确认则是对已经加工过的会计信息的再提纯。
会计确认的标准包括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空间界限可分割性、时间界限可分割性、经济信息的可靠性、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经济信息的相关性、会计确认的审慎性等八个方面。
2.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结合被计量对象的属性,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它是会计确认的核心。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未经确认,就不能进行计量;没有计量,确认也就失去了意义。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来看,会计计量工作无处不在。
会计计量单位。计量尺度的发展经历了实物量度、劳动量量度和价值量度的过程。在早先的经济活动中,由于过程和结果的简单性,实物量度就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量度和劳动量量度逐渐不能适应全面反映经济活动过程的需要,于是,货币作为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必然表现形式,就逐渐取代了实物量度和劳动量量度,而成为计量的主要尺度。但必须指出的是,货币作为计量的主要尺度,并不排除以实物量和劳动量作为计量的辅助量度。
会计计量基础是指会计工作中所采用的计量量度的经济属性,即按什么标准来记账。在实务工作中,会计的计量基础通常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可变现价值。
①历史成本
是指企业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以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有助于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结果的检查及控制。同时,按历史成本计量,也可使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上,提高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②现行成本,是指在现时的生产技术条件及市场状况下的成本,如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进行计量时,可采用重置价值计量。
③资产的可变现价值,是指按照变现所获得的现金或与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来作为人账的基础,而负债则是按照在正常经营中为偿还债务将支付的现金或与现金等价的金额来作为负债的人账价值。
除了上述3种主要计量基础外,还有现行市价、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具有简便和可靠等优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企业可将历史成本与其他计量基础结合使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