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最初的关系,这里的知识源于由公理推导出的命题。
本书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非合作博弈。第五章致力于所谓的博弈,我们将研究纯的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并寻求这两大类博弈之间的联系。在第六章,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参与者之间的串谋上,研究这一问题的经典框架是由合作博弈理论提供的,但是最近关于外生串谋的形成的分析却既用到了合作博弈的理论也用到了非合作博弈的理论。第七章我们再来探讨非合作博弈,但是从一个非常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即新兴的"进化博弈理论"(evolution game theory,EGT)。最后,在第八章我们考虑两大类博弈的实验研究。
1.1.3博弈论与决策论的区别
在某种意义上,博弈论(关于多个参与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决策的分析)可以被看做是决策论(关于单一参与者决策的分析)的一般化,决策论也可被认为是一种双人博弈,只不过其中一方是一个虚拟的参与者--"自然",它基于一种决定"自然状态"的随机装置而决策;另一方的效用由他(她)的决策和自然状态共同决定。然而,博弈论和决策论有一个重大区别:在决策(决策论)问题中,不确定性只来源于"自然"的行动(随机步),并且决策者对各种"随机步"的可能性有外生的信念(beliefs)。相比之下,在各个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博弈状态中,每个决策者对其对手决策的预期是外生的,这样就有了"策略不确定性"。
博弈论的根本难点在于这一特性:一般而言,参与者行动间的相互牵连(implications)取 决于其他参与者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他们是观察不到的,从而只好去预料。"策略不确定性"意味着每个参与者不仅要考虑整个博弈的结构,而且还要考虑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参与者的"策略性行为"是指一种反映的程度一 即他(她)的行动和信念反映他(她)把外部环境把握为一个有着策略不确定性的非合作博弈而非一个决策问题的程度。
然而,在有些特殊的外部环境中博弈的这种策略不确定性可以被忽略,并且可以以非常规范的途径定义一种参与者的最优分散化决策。第二章就给出这种对于非合作博弈的最初的分析。问题在于:对于孤立的(isolated)、完全不考虑他(她)的对手如何决策而选择自己的策略的参与者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指定什么样的行为?在这种分散化的情形下只须运用理性的观点就可以 确定参与者的非合作行为。在这里最为重要的不仅包括"占优"的问题,还包括"安全"(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的问题。
1.1.4理性行为、信息与均衡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提到过"理性的"参与者,然而,我们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环境中怎么来定义"理性"?当博弈论专家们说参与者是"理性的"时,他们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参与者"前后一致地"(consistently)做出选择。很明显,一个前后一致的参与者可以这样来描述:在给定他(她)对于"外部环境"的信念后他(她)最大化自己的报酬。
事实上,这种参与者自己头脑中的推理过程可以假想地分解为两个步骤,这两步运用两种形式截然不同的理性。"认知"(cognitive)理性保持参与者可得到的各种信息和他们的信念之间的一致性,这一概念是指参与者对一个相关环境形成信念的能力(他们对于博弈情势的把握)。与此相对应,"仪器"(instrumental)理性保持给定的机遇和固定的偏好之问的一致性,这个概念是指参与者从既定的信念中推导出他们的策略的能力(Walliser,1989)。把这两种形式的理性结合起来,参与者就能够在他们对于博弈规则既定的预期及博弈进行的环境下,减少他们关于其
展开
我们自然建议读者按照我们写书的顺序去读书。不过你也可以跳过某些章节,尤其是比较难的那些,这样不会影响到对本书的理解。还有,我们强烈地向学生建议,在网上作练习时要尽力去思考,不要先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