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093580X
  • 作      者:
    张震龙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紧紧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一主题,从区域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研究入手,分析和比较了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进经验,考察和分析了“两湖”平原开发的历史进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城市集群、中央商务区(CBD)、县域经济、投资环境、管理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震龙,男,1963年出生,湖北石首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华中科技大学应用社会学专业法学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十。现任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政府区长,并兼任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当代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br>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知识经济、企业管理、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著作有《江汉平原农户投资行为研究》、《世界新经济发展透视》、《人生的良好开端》、《迈好青春第一步》等。有150余篇论文在报刊杂志和国家级专业网站发表,其中有20余篇在国家权威和核心及国外期刊上发表,有5篇获全国最佳和优秀论文奖。有数篇被中国科学院收入《中国青年问题研究报告》,并用英汉对照本提供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成果被中国科学院、国家人事部分别收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优秀专家人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选取“两湖”平原,即湖北省的江汉平原、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br>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具有较高的区域经济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参考和借鉴,也可作为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对区域经济研究感兴趣的社会人士的重要参考用书。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br>1.1 研究课题的提出<br>1.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国际发展历史背景<br>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国内政策环境<br>1.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现实需要<br>1.2 研究课题的文献评述<br>1.2.1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br>1.2.2 研究的主要成果<br>1.2.3 研究的不足<br>1.3 研究课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br>1.3.1 总体思路<br>1.3.2 研究方法<br>1.3.3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br>1.4 本章小结<br>第2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br>2.1 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理论<br>2.1.1 杜能农业区位论<br>2.1.2 韦伯工业区位论<br>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br>2.2.1 增长极概念<br>2.2.2 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br>2.2.3 增长板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br>2.2.4 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br>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br>2.3.1 核心一边缘理论<br>2.3.2 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br>2.3.3 圈层结构理论<br>2.4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br>2.4.1 地域分工理论<br>2.4.2 区域一体化理论<br>2.5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理论<br>2.5.1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br>2.5.2 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br>2.5.3 战略抉择<br>2.5.4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br>2.6 经济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br>2.6.1 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形成<br>2.6.2 经济区域划分的主要方法<br>2.6.3 我国主要经济区域划分的实践与评价<br>2.7 本章小结<br>第3章 国际经济—体化的发展与借鉴<br>3.1 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框架<br>3.1.1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定义<br>3.1.2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或阶段<br>3.1.3 关于“部门一体化”与“完全一体化”<br>3.1.4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与标准<br>3.1.5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范围的界定<br>3.1.6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合作和国际政治一体化<br>3.1.7 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br>3.2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程<br>3.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史前阶段(20世纪前半期)<br>3.2.2 区域一体化的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br>3.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br>3.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深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br>3.3 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意义<br>3.4 本章小结<br>第4章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三大区域发展模式<br>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述评<br>4.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br>4.1.2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过程的分析<br>4.1.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br>4.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br>4.2.1 苏南模式<br>4.2.2 温州模式<br>4.2.3 浦东模式<br>4.3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br>4.3.1 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域的界定<br>4.3.2 “珠三角发展模式”的总体特征<br>4.3.3 珠三角发展模式的成因<br>4.4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br>4.4.1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概况<br>4.4.2 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特点<br>4.4.3 实施“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的发展模式<br>4.5 本章小结<br>第5章 “两湖”平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br>5.1 “两湖”平原经济区的合理性分析<br>5.1.1 “两湖”平原经济区的范围界定<br>5.1.2 “两湖”平原经济区的整体优势<br>5.2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概述<br>5.2.1 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br>5.2.2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分析<br>5.2.3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br>5.3 “两湖”平原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br>5.4 “两湖”平原经济结构变动<br>5.4.1 产业结构变动<br>5.4.2 农业结构变动<br>5.4.3 工业结构变动<br>5.4.4 外贸出口结构<br>5.5 “两湖”平原投资结构与经济运行效益<br>5.5.1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br>5.5.2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br>5.5.3 工业效益的行业比较<br>5.6 “两湖”平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br>5.7 “两湖”平原经济区增长极构想<br>5.7.1 发展原则和发展思路<br>5.7.2 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br>5.7.3 构建“两湖”平原经济区增长极的政策建议<br>5.8 本章小结<br>第6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群分析<br>6.1 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br>6.1.1 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br>6.1.2 产业集群的理论解释<br>6.1.3 产业集群理论应用的意义<br>6.2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条件与环境<br>6.2.1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br>6.2.2 “两湖”平原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br>6.2.3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宏观环境<br>6.3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br>6.3.1 产业集群的基本原则<br>6.3.2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分工模式<br>6.3.3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重,占、及空间布局<br>6.4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重点领域<br>6.4.1 高新技术产业群<br>6.4.2 传统工业群<br>6.4.3 第三产业群<br>6.5 加快“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政策导向<br>6.6 本童小结<br>第7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县域经济分析<br>7.1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指数分析<br>7.1.1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数据<br>7.1.2 全国县域经济差异情况<br>7.1.3 最发达的100个县市的基本分析<br>7.2 “两湖”平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br>7.2.1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评<br>7.2.2 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br>7.2.3 县市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br>7.3 “两湖”平原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br>7.4 “两湖”平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br>7.5 本章小结<br>第8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城市集群分析<br>8.1 “两湖”平原经济区城市集群的依据<br>8.1.1 城市群的概念<br>8.1.2 城市群的功能<br>8.1.3 我国城市群的划分标准<br>8.2 “两湖”平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br>8.2.1 “两湖”平原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br>8.2.2 “两湖”平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br>8.3 “两湖”平原经济区城市集群对策<br>8.3.1 以“两湖”平原为腹地,建立城市群的“中心城”<br>8.3.2 以“大荆州”为重点,构建“两湖”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圈”<br>8.3.3 以“木”字形结构为依托,开发建设“卫星城”<br>8.4 本章小结<br>第9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CBD建设<br>9.1 现代CBD及其基本特征<br>9.2 国内外CBD建设现状<br>9.3 “两湖”平原建设现代CBD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br>9.3.1 必要性分析<br>9.3.2 可行性分析<br>9.4 “两湖”平原区域性CBD位置的合理选择<br>9.4.1 “两湖”平原商务情况分析<br>9.4.2 建设荆州中央商务区可行性分析<br>9.5“两湖”平原区域性CBD的总体定位<br>9.6建设“两湖”平原区域性CBD的措施<br>9.7本章小结<br>第10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投资环境分析<br>10.1 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br>10.2 中国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变化及原因<br>lO.2.1 利用外资渠道的变化<br>10.2.2 中国利用外资的区域分布情况<br>10.2.3 中国外商投资区域差异原因分析<br>10.3 “两湖”平原投资环境评估<br>lO.3.1 评估方法<br>10.3.2 评估结果与分析<br>lO.4 优化“两湖”平原投资环境的对策<br>10.5 本章小结<br>第11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管理创新<br>1.1 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管理的经验及其借鉴<br>11.1.1 美国区域经济管理的经验<br>11.1.2 英国区域经济管理的经验<br>11.1.3 日本区域经济的管理及其经验<br>11.1.4德国区域经济管理的形式和特征<br>11.2中国中央一地方权限划分与区域管理模式<br>11.2.1 中央一地方政府管理权限的划分<br>11.2.2 中央一地方权限转变的障碍<br>11.2.3 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br>11.3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经济冲突与制度创新<br>11.3.1 “两湖”平原的经济冲突分析<br>11.3.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制度建设<br>11.4本章小结<br>第12章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型<br>12.1 “两湖”平原经济结构特征分析<br>12.1.1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br>12.1.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br>12.1.3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支持条件分析<br>12.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br>12.2.1 “两湖”平原模型的前提条件<br>12.2.2 “两湖”平原模型的结构关系<br>12.3 2000一2010年“两湖”平原经济发展结果预测<br>12.3.1 总量水平和相对地位<br>12.3.2 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br>12.3.3 投资与投资结构<br>12.3.4 劳动力就业结构<br>12.3.5 人均GDP<br>12.3.6 收入水平<br>12.3.7 财政能力<br>12.4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方案的比较<br>12.4.1 低方案<br>12.4.2 高方案<br>12.5 “两湖”平原经济—体化发展战略的选择<br>12.5.1 建立现代区域性大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br>12.5.2 发挥区域群体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br>12.5.3 整合统一的区域性商品大市场,健全现代流通体系<br>12.5.4 构建统一的区域性金融大市场,健全现代金融体系<br>12.5.5 建立区域性人才大市场,促进区域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br>12.6 本章小结<br>结论<br>附录1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变量表<br>附录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方程<br>参考文献<br>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