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0040132
  • 作      者:
    方创琳等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是基于这一动机,用9章30节内容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特征、现状情势、能力评估、发展战略、产业组织重点、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耦合效应、城市发展模式与城镇体系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等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十、由多病的生存经济走廊转变为健康的生态经济走廊<br>    从河西走廊目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看,这是一条“多病的生存经济走廊”。大气降水较少,地面植被稀疏,沙漠戈壁和风沙较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繁重。干旱严酷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走廊的产业成长和城市发展得了严重的“贫水症”。河流径流量日趋减少,下游“河流断流”现象严重,流域上下游用水冲突加剧,产业各部门用水矛盾突出,土地沙化与耕地退化依然严重,“沙进人退与人退沙进”的怪圈仍在继续,本来可作为首都生态屏障的河西走廊,如今却成了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和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沙尘源之一。其中部分地区变成了风之头,水之尾①。人地关系矛盾渐趋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在经济建设方面,资金渠道不畅,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工业产业升级滞后,部分原有的支柱产业遇到较大困难,新的主导产业亟待培育,地方工业对经济的带动能力弱小,小农意识比较浓厚,高水平经济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缺乏。<br>    所有这些问题导致河西走廊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形成六大恶性循环怪圈:一是人口总量大-经济总量大-生态代价大的恶性循环怪圈;二是河水断流-经济断流-生态断流的恶性循环怪圈;三是沙进地退一地退人退-人退沙进的恶性循环怪圈;四是素质贫困-观念贫困-经济贫困-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怪圈;五是投入漏出-漏出投入-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怪圈;六是市场失灵-政策失控-生态失调的恶性循环怪圈。六大恶性循环怪圈的困扰使得走廊长期处在一种“多病的生存经济”发展状态中。为此必须采取各种生态的、生产的、生活的手段,对河西走廊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走廊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预警系统,清除疑难杂症,确保生态环境逐步良化,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系统健康运行。<br>    走向新世纪的河西走廊,从发展前景与开发潜力看,是一条有开发前景和潜能的开发走廊。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性机遇,面临着西气东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历史性机遇,面临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生产要素向西流动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又因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且正在恶化、水源短缺、工业化程度低下、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经济结构失调等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的制约。展望新世纪的河西走廊,困难与希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研究的高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河西走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重振丝路雄风,把河西走廊建设成科技型、节水型、外向型、加工型和生态型的健康生态经济长廊。<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生态经济走廊总论<br>第一节 生态经济走廊的自然属性<br>第二节 生态经济走廊综合开发的战略转变<br>一、由古丝绸之路走廊转变为新欧亚大陆桥走廊<br>二、由开发移民走廊转变为生态移民走廊<br>三、由粮食走廊转变为制种走廊、肉制品走廊和草业走廊<br>四、由酒文化走廊转变为生态旅游文化走廊<br>五、由单一工矿走廊转变为综合性生态工业走廊<br>六、由串珠状城镇走廊转变为生态城市走廊<br>七、由缺水走廊转变为生态节水走廊<br>八、由生态脆弱走廊转变为生态重建走廊<br>九、由战争要道走廊转变为战略要冲走廊<br>十、由多病的生存经济走廊转变为健康的生态经济走廊<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二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新近进展<br>第一节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环境<br>一、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宏观环境<br>二、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区域环境<br>第二节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br>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br>二、恢复生态学理论<br>三、社会生态学与地生态学理论?<br>第三节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新近国际进展<br>一、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br>二、涌现出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br>三、初步建立起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br>四、开始加强生态预报,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br>五、广泛采用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法<br>六、开始研究国家生态安全地理定位,制定国家外部生态安全战略<br>七、通过机构设置,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府行为<br>八、生态重建经验对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的借鉴<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三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情势分析<br>第一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br>一、“三北”防护林建设初见成效,生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br>二、治沙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生态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br>三、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斐然,农业节水增产效果明显<br>四、经济发展实力相对雄厚,明显强于甘肃省平均水平<br>五、农业综合开发成绩卓著,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初见端倪<br>第二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br>一、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工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br>二、人工林草部分枯死衰败,天然植被面积局部锐减<br>三、土地沙化依然严重,“沙进人退与人退沙进”怪圈仍在继续<br>四、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加剧<br>五、人地关系矛盾渐趋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较为突出<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四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br>第一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br>一、综合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br>二、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与辨识<br>三、指标量算<br>第二节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br>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的赋值与赋权<br>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测度与分析<br>第三节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br>一、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赋值与赋权<br>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测度与分析<br>三、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分析<br>第四节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br>一、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赋值与赋权<br>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测度与评价<br>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评价与地域分异规律<br>一、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求算与分级分析<br>二、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五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产业重点<br>第一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br>一、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br>二、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br>三、机遇多挑战少,热开发冷思考<br>第二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br>一、把生态重建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实施“大生态”战略<br>二、运用市场机制和高新技术开拓资源优势,实施“大资本”战略<br>三、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与结构转换,实施“大调整”战略<br>四、营造大开发的投资环境,实施“大联通”战略<br>五、建设内陆经济开放特区,实施“大开放”与“大投资”战略<br>第三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组织重点<br>一、农业发展重点——建成国家第二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br>二、工业发展的重点——镍都与钢城并进,轻重工业并举<br>三、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大旅游业<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六章 生态经济走廊流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br>第一节 内陆流域生态经济带分异协调规律与耦合发展模式<br>一、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总体目标<br>二、流域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投入产出效益的分异分析<br>三、流域生态经济带区域分异与互动协调的基本规律<br>四、流域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耦合发展模式<br>第二节 流域生态经济带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耦合模型<br>一、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系统模型解决的关键问题<br>二、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耦合模型的构建前提与思路<br>三、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的基本耦合关系式<br>四、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耦合的因果反馈流程<br>第三节 流域生态经济带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系统调控<br>一、调控变量的确定<br>二、WEP、WEE和WEH三种调控方案的生成与预测<br>三、WEP、WEE和WEH三种调控方案的比选分析<br>第四节 流域生态经济带水一生态一经济协调发展趋向<br>一、wEE方案对应的流域需水量及用水结构变动趋势分析<br>二、WEE方案对应的流域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变动趋势分析<br>三、WEE方案对应的单方水产值变动趋势分析<br>四、提高内陆流域单方水产值的主要途径<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七章 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耦合效应<br>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城市耦合发展的基本思路<br>一、生态环境与城市耦合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br>二、生态环境与城市耦合发展的基本思路<br>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机制与规律性<br>一、生态环境与城市耦合发展的机制<br>二、生态环境与城市化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分析<br>第三节 城市用地扩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GIS分析<br>一、城市用地扩展的遥感数据处理与GIS技术分析<br>二、GIS技术支持下城市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br>三、城市用地扩展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br>四、主要结论<br>第四节 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的耦合效应分析<br>一、水资源变化不是城市化的首要驱动因素和制动因素<br>二、现有水量只能确保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35%的城市化水平<br>三、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用水量将增加0.91亿立方米<br>四、水资源养育下的绿洲生态环境支撑着城市化<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八章 生态经济走廊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br>第一节 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市区扩张特征与变动趋向分析<br>一、城市市区水资源供应状况及其短缺程度分析<br>二、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市区扩张特征<br>三、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竞争力分析<br>四、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市区扩张的变动趋向分析<br>五、城市扩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br>第二节 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阈值<br>一、水资源约束下河西走廊可用水量的阈值分析<br>二、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发展阈值分析<br>三、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化发展阈值分析<br>四、水资源约束下经济发展阈值对城市化水平阈值的保障程度<br>第三节 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br>一、推行“产业移人”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张模式<br>二、推行“分步到位”为主、“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br>三、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br>四、推行“节水量城”为主、“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br>五、推行“压粮兴草”、“压农兴工”、“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br>六、推行“-核四极”、“一轴三带”、“百镇同兴”的城市空间推进模式<br>第四节 水资源约束下的城镇体系建设<br>一、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br>二、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征<br>三、城镇体系建设的“卅”字形空间推进模式<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九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建设<br>第一节 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动机、原则与功能<br>一、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基础<br>二、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动机与原则<br>三、生态示范园区的运行机制与功能<br>第二节 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现状类型与分布<br>一、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现状特点<br>二、生态示范园区的类型与分布<br>三、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br>第三节 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br>一、归并各类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大型跨地区的特色示范园区<br>二、因地制宜地选择建设模式,真实有效地发挥示范效应<br>三、建立健全园区运行体制,强化园区示范的科学管理<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