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848019
  • 作      者:
    张柏春等著
  • 出 版 社 :
    山东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柏春(1960-),科学技术史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的伙伴小组负责人。主要研究技术史、力学史、天文仪器史,特别是西方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姚芳(1964-),莫斯科大学科学史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数学史、中苏(俄)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史、数学教育。
    张久春(1969-),科学技术史硕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中国科学院院史、古代数学史。
    蒋龙(1978-),科学技术史硕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技术史。
展开
内容介绍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对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做了系统的综述和分析,包括影响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若干外交问题、工业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科技援助中的技术转移、高等技术教育援助中的技术转移、苏联专家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苏联援华的中断及中方的自力更生措施、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高教部另为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聘请了两位苏联专家,一位专家是1955年6月上旬到长春的舍列米其也夫,另一位是1955年9月底到长春的巴尔斯基副教授。舍列米其也夫全面指导制造工艺学教研室工作,兼任了机械制造系的顾问工作。巴尔斯基全面指导拖拉机教研室的工作,兼任院长顾问、汽车拖拉机系的顾问、长春文教专家组组长。1957年暑假时,高教部为学院聘请的第三位苏联专家涅菲道夫副教授来到长春,负责筹建汽车维护和修理“专门化”。
    巴尔斯基等三位苏联专家在长春工作了两年。巴尔斯基和舍列米其也夫在1957年暑假回国,涅菲道夫在1959年暑假回国。他们把莫斯科汽车机械学院的模式搬到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指导院、系和教研室的工作,承担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指导研究生,对学院建设的影响很大。本书第八章第二节将具体描述这几位专家在长春所做的工作。
    1955年秋季,学院开办学制两年的研究生班,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师。12名研究生中,拖拉机设计专业7名,机械制造工艺专业5名。他们都是经过业务和政治选拔的青年教师或大学生,曾在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院校学过不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要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脱产学习两年,也做毕业设计。清华大学也有汽车专业,派青年教师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进修,跟苏联专家学习两年。研究生毕业后,多数留校任教,到教研室做业务骨干或负责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俄语教学水平较高,苏联专家可以直接用俄语授课,不需要翻译。在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研究生的俄文程度比一般大学生好,但他们几乎听不懂俄语。苏联专家上课时,离不开翻译。专家先准备好讲稿,课前交给翻译看,上课时翻译做口译。有的研究生年龄比较大,学俄语口语比较吃力,但能读俄文专业文献。
    1955-1959年,学院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很少有真正的科研。高教部为汽车拖拉机学院提供了相关专业的全套教学计划和许多课程的教学大纲。除了苏共党史被换成中共党史外,全套教学计划都是苏联的①。每种教学计划都在一张大表里规定了5年内要开的课程(包括实习)。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国家制度与工业建设
第一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恢复经济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三节 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大跃进”

第二章 工业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
第一节 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
第二节 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

第三章 工业援建项目个案:汽车制造技术
第一节 第一汽车制造厂与苏联技术
第二节 仿造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汽车
第三节 汽车技术的研发与高等教育

第四章 科技援助中的技术转移
第一节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
第二节 远景规划的制订与苏联的帮助
第三节 苏联帮助中国进行科学技术研究

第五章 科技援助个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第一节 发展计算技术的规划与措施
第二节 筹建研究所与争取苏联的援助
第三节 培养人才与仿制苏联计算机

第六章 高等教育中的技术转移
第一节 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第二节 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

第七章 高等技术教育个案:北京航空学院
第一节 机构与制度建设
第二节 教学与科学研究
第三节 苏联专家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苏联专家的援华工作
第一节 援华苏联专家的规模
第二节 不同部门的苏联专家
第三节 苏联专家的作用

第九章 援助中断与自力更生
第一节 援助中断与补救措施
第二节 对引进的苏联技术的消化与传播

第十章 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一节 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
第二节 对中国技术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致谢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