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制度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9111423
  • 作      者:
    郭少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制度背景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与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市场化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经济转型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制度的变迁,而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为分析思路的传统二元经济理论恰恰忽视了制度因素在转换二元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践绩效。基于上述认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制度分析》试图响应新兴古典经济学回归分工的古典传统,从分工演进的视角构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理论框架,为中国转换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能的理论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3.3.3思路的转变
    在关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换的理论研究中,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普遍认可的观点,与此同时,一个较为流行的观点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非农部门的转移,因此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就成为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唯一有效途径。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对以刘易斯为开创者的古典二元经济理论的承袭和发展。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两点偏颇: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是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应的范畴,它的出现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结果和外在表现,而不是相反。换句话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长期存在是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是外在表现。那些认为只要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就能够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观点,显然违背了解决因果关系问题的基本逻辑。进一步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依据产业划分的标准按照不同产业的地域空间对工业与农业相互割裂发展的说明,与刘易斯本原意义上的二元经济理论并不完全一致,可以视为刘易斯意义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例,因此单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说明并不能揭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全部图景。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实质上是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路导向下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途径的探索,本质是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的一种外在表现。然而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展的体制改革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机理和涉农领域的制度性限制措施等因素,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内生和自发的非农化转移。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决定了市场经济在兼顾效率与公平时面临无法回避的两难选择,然而在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状况下,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做出巨大资金贡献的同时,却被隔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之外而孤立地缓慢发展,“三农”问题的严峻现实,充分说明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作为落后地区的农村以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效率优先”和“公平兼顾”两方面都不具备基本的竞争力,因而无法凭借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获得谋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的初始推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就业制度改革过程中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人员的“挤出效应”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技能素质以及劳动力价格的变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可持续性。虽然政府从增加农民工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角度制定实施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各种政策措施,如取消就业制度中的歧视性规定、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但这些政治色彩强而经济性质弱的阶段性措施只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作用,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生和自发的非农化转移,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源割裂配置的制度性障碍。
    ……
展开
目录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现实背景及意义
1.2.2 理论背景及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二元经济
1.3.2 分工演进
1.3.3 交易费用
1.3.4 制度与组织
1.4 研究方法
1.4.1 制度分析法
1.4.2 结构分析法
1.4.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4.4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5 结构安排

2. 二元经济理论的文献回顾与评析
2.1 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2 新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3 凯恩斯主义二元经济理论
2.4 二元经济理论的简要评析
2.5 国内学界对二元经济理论研究的述评

3. 改革前后的二元经济结构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3.2 体制转轨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3.3 如何认识二元经济结构
3.3.1 形成与演化
3.3.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3.3 思路的转变

4. 分工、市场与组织
4.1 分工理论的演变
4.1.1 理论先驱:斯密和马克思
4.1.2 转折与深化:马歇尔与杨格
4.1.3 拓展与补充:贝克尔、杨小凯与新制度学派
4.1.4 简要的结论
4.2 市场与组织
4.2.1 市场:协调社会分工的基础
4.2.2 组织:协调内部分工的基础
4.3 分工演进及其差异
4.3.1 二元经济的对立:基于分工组织的视角
4.3.2 交易费用:分工演进差异的影响因素

5. 现代部门中的制度与组织
5.1 市场制度的演变
5.1.1 理论的束缚
5.1.2 禁锢的突破
……

6. 传统部门中的制度与组织
7. 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8. 创新与不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