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垄断产业改革:基于网络视角的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2070643
  • 作      者:
    刘戒骄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内容介绍
    《垄断产业改革:基于网络视角的分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新世纪初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沈志渔和罗仲伟)分配给我的任务是“自然垄断产业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自然垄断产业主要集中在网络产业。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这些变化对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由于网络的外部性,竞争导致两个相反效应,即一方面减少厂商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网络规模增加厂商的利润,两者的综合效应主要取决于网络效应强度。Kim(2002)的研究表明,无论网络效应多强,垄断厂商都没有动机向竞争者提供同质产品。只有在竞争者提供差异产品,而且网络效应较弱的情况下,垄断厂商才会邀请新的厂商进人。<br>    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对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放松管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在一些垄断产业得到应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学者对网络产业及其管制改革给予了比较多的研究和注意,网络产业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br>    我国学者对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研究始于对若干行业及其面临问题的分析。天然气、铁路、电力是较早引起经济学关注的网络产业。邓翔(1995)分析了天然气产业由输送网络等形成的自然垄断特征及其带来的问题。
展开
目录
0 导论<br>0.1 网络产业:研究起因与现状<br>0.2 管制的概念与放松管制的形式<br>0.3 问题的提出、基本结构和主要结论<br>1 垄断的网络基础与网络产业的放松管制<br>1.1 网络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与管制依据的重新思考<br>1.1.1 垄断:定义、影响因素与持久性<br>1.1.2 网络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br>1.1.3 管制依据的重新思考:网络产业是自然垄断产业吗?<br>1.1.4 管制依据的重新思考:自然垄断以外的原因<br>1.2 垄断的社会成本:从哈伯格三角形到塔洛克四边形<br>1.3 网络产业放松管制和管制改革的国际经验<br>1.3.1 开放竞争、向私有企业改组<br>1.3.2 随着环境变化适时收缩垄断领域<br>1.3.3 国有企业的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相分离<br>1.3.4 加强对主导运营商的再管制<br>1.4 竞争、反垄断制度与管制<br>1.4.1 管制与反垄断制度的比较<br>1.4.2 管制与竞争政策的比较:相互替代还是互为补充<br>2 可竞争市场理论与放松进入管制<br>2.1 可竞争市场理论及其政策含义<br>2.1.1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内容<br>2.1.2 莫迪利亚尼模型及现有厂商承诺的可信性问题<br>2.1.3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政策含义<br>2.2 放松进入管制与新企业的进入<br>2.2.1 开放接入和引入竞争<br>2.2.2 现有企业阻止进入的策略行为<br>2.2.3 放松进入管制与市场绩效<br>2.2.4 变动障碍与新企业的进入策略<br>2.3 英国、日本放松管制的实践<br>2.3.1 英国电力产业的放松管制和竞争机制的引入<br>2.3.2 日本电力产业的放松管制和竞争机制的引入<br>3 放松管制中的企业行为:网络优势与市场势力<br>3.1 厂商间的合谋<br>3.1.1 合谋的含义和动机<br>3.1.2 合谋的稳定性<br>3.1.3 促成合谋的因素<br>3.2 掠夺性定价<br>3.2.1 掠夺性定价的概念及其效果分析<br>3.2.2 掠夺性定价的可行性问题<br>3.2.3 掠夺性定价管制的可行性问题<br>3.3 凭借网络优势实施的垄断行为<br>3.3.1 价格歧视<br>3.3.2 价格挤压<br>3.3.3 市场势力的管制制约<br>3.4 网络竞争与网络产业改革<br>3.4.1 模型构建及博弈分析<br>3.4.2 可供选择的网络竞争方式<br>3.4.3 建立有管理的竞争机制<br>4 纵向一体化、纵向分离与竞争性结梅的形成<br>4.1 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管理协调还是市场协调<br>4.1.1 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动机<br>4.1.2 铁路运输产业的“轮轨关系”和纵向问题<br>4.1.3 管理协调与市场协调的比较<br>4.2 获取纵向一体化利益的替代安排:纵向约束<br>4.3 网络产业的竞争结构<br>4.3.1 纵向分离与竞争性结构的形成<br>4.3.2 区域间比较竞争机制的建立<br>4.4 再造垄断性环节的管制结构和管制职能<br>4.4.1 供给与生产的区分<br>4.4.2 管制的重点是网络运营者的反竞争行为<br>4.5 美国天然气产业的管制改革<br>4.5.1 联邦的天然气产业管制机构——FERC<br>4.5.2 州公用事业委员会——PUC<br>4.5.3 放松管制和天然气交易自由化的基本过程<br>4.5.4 放松管制前后美国天然气产业的结构变化<br>4.5.5 对天然气产业特殊结构及价格特性的再认识<br>4.5.6 州对.LDC的价格监管——天然气成本复原(GCR)<br>4.5.7 冬季取暖的普遍服务<br>4.5.8 天然气产业:引入竞争和管制改革的经验<br>4.6 美国邮政服务(USPS)的管制改革<br>4.6.1 美国邮政服务(USPS)的基本情况<br>4.6.2 政府业绩和结果法(GPRA)对USPS的要求<br>4.6.3 USPS的管理委员会及执行委员会<br>4.6.4 邮政服务费率的制定<br>4.6.5 联邦政府拨款<br>4.6.6 关于USPS的总统委员会<br>4.7 美国铁路客运(Amtrak)<br>4.7.1 美国全国铁路客运公司(Amtrak)的基本情况<br>4.7.2 Amtrak的股权结构、补贴和融资方式<br>4.7.3 Amtrak的改革<br>4.7.4 网运分离的理由及分离后联邦政府的作用<br>5 价格水平与以成本为基础的价格管制<br>5.1 价格水平的典型形式<br>5.1.1 边际成本定价<br>5.1.2 平均成本定价<br>5.1.3 垄断定价<br>5.2 许可收益率管制<br>5.2.1 许可收益率管制的含义<br>5.2.2 许可收益率管制的意义和问题<br>5.2.3 阿弗奇-约翰逊效应<br>5.3 价格上限管制<br>5.3.1 价格上限管制的基本模型<br>5.3.2 价格上限管制的个案分析:英国电信<br>5.3.3 价格上限管制的利与弊<br>5.4 两部制定价<br>5.5 价格水平、计价方式与价格形成机制<br>6 中国网络产业改革的实践<br>6.1 从政企合一到政企分离:中国的实践<br>6.1.1 政企分离与引入竞争的进展<br>6.1.2 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br>6.2 纵向一体化的分解与竞争性结构的形成<br>6.2.1 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离”的比较<br>6.2.2 “纵向分离”的实践:中国电力产业的“厂网分离”<br>6.2.3 “纵向分离”的实践:中国电信产业的结构重组<br>6.2.4 替代品竞争:中国铁路运输业的改革<br>6.3 改革的若干启示<br>6.3.1 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新的竞争者<br>6.3.2 实施市场重组,推进产权改革<br>6.3.3 随着市场结构的改变,适时放松价格管制<br>6.3.4 开放用户选择权,促进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br>6.3.5 建立有效的现代监管体制<br>6.3.6 完善董事会制度和董事会报告制度<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