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8018901
  • 作      者:
    林毅夫等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1994.3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初版于1994年,之后短短几年里,作者目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又一系列重要进展,参与中国经济学界的争论,对书中的一些理论和政策问题作了更深入的阐述,从而使本书的理论更臻完善和具有针对性。
展开
作者简介
  林毅夫,1952年生于台湾宜兰县,1978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7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8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为第7、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在20多年的改革中取得的高速增长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预测21世纪中国将再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本书以诱发性制度变迁理论为框架来分析中国的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认为,本书对渐进式改革如何在中国进行的描述令人信服。
  本书初版于1994年,之后短短几年里,作者目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又一系列重要进展,参与中国经济学界的争论,对书中的一些理论和政策问题作了更深入的阐述,从而使本书的理论更臻完善和具有针对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方面,产品和要素的供给特征以及对它们的需求特征决定价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价格水平反过来影响和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水平。当一种产品或要素的价格被人为固定在低于均衡价格的水平时,会同时产生两种效果,一是刺激需求量,一是抑制供给量,这时产品需求和供给的数量偏离均衡,不再相等,产生了供不应求的缺口。
    如果压低价格是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则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成为持续的现象,或者说短缺成为经济中的常态现象。正是由于这种机理,扭曲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的政策环境造成了资金、外汇、原材料、农副产品及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平衡,经济生活中的短缺成为普遍现象。为了替代市场的作用,在这种常态的短缺经济中配置资源,也为了保证紧缺的物资、资源能够配置到政府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就需要建立一套与这种政策环境相应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下面将讨论这种制度结构的形成逻辑和形成过程。
    在上述旨在压低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政策环境下,低利率一方面降低了储蓄意愿,减少了可贷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却提高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低汇率抑制出口积极性,鼓励进口冲动;低能源、原材料价格也造成原材料供给不足和需求过旺的趋势。这些情况形成资金、外汇、能源、原材料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如果由市场来引导这些资源的使用方向,这种人为压低价格的政策便不能维持,同时也不能保证这些资源流入优先发展的战略部门中。因此,为了保证有限的资金、外汇和物资的使用符合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有一个计划,为多个产业的发展和投资项目确立优先序,同时用行政性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手段代替市场配置的职能。
    此外,超越阶段推行重工业化或进口替代,相应的产业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为了保护这类产业并使它们获得稀缺的外汇,对外贸易就必须实行统制。为了与体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相配合,一系列计划配置资源的管理机构在50年代中期前后建立起来。随着这些机构职能的确定和完善,一个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就逐步形成了。
    首先是金融管理体制的形成。在银行的金融业务中,存款利率低于资金的机会成本或影子价格,通常的结果是降低了持币者的储蓄意愿,银行所能吸收的资金就大大少于社会潜在的资金供给。在存在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储蓄就会流到银行以外的渠道中。压低利率的政策既然是为发展重工业这个重点服务的,而国家控制之外的金融渠道又不能执行支持重工业的任务,所以必须实行金融的垄断。在贷款利率低于资金的机会成本或影子价格的情况下,所有企业都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资金。面对众多的资金需求者,把有限的资金配置到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企业和部门,要求有一套有效而集中的资金配置制度。
    为适应这个要求,早在1949年至1952年,中国就已逐步实现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和银行业的基本国有化。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改革以来的增长与下个世纪的展望
1.2 长期增长所面临的政策障碍
1.3 本书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2. 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2.1 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
2.2 重工业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经济现实
2.3 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
2.4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
2.5 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
2.6 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国际比较
3. 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
3.1 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
3.2 传统战略下的畸形结构
3.3 缺乏激励和效率低下
3.4 步履艰难的赶超:国际透视
4. 比较优势战略
4.1 对“东亚奇迹”的不同解释
4.2 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4.3 比较优势战略与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
4.4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5 比较优势战略与金融危机
5. 经济改革的历程
5.1 1979年前后改革的不同点
5.2 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
5.3 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改革
5.4 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
5.5 “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逻辑
6. 经济改革的成就
7. 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
8. 经济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9. 中国改革的道路与经验
10. 总结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