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放松假定条件(2)、(3)和(4),在经常遇到的情形下,旨在垄断的兼并有望带来更多的净收益。如果兼并者的专用性资源是可以转移的,投资可以从产业中撤出,那么在经历了初期的垄断利润和随后的亏损之后,长期均衡可以达到,垄断者获得竞争性的投资报酬率。如果产业的需求正在增长,那么兼并者必须撤出的资源数量就会减少;而且,如果需求增长的速度足够快,就没有必要撤出投资了,因此,兼并者可以保持在该产业的绝对规模,而降低其相对规模。如果新企业的进入和竞争者的扩张可以被阻止或防止,垄断利润自然会持续更长一段时期。如果新企业进入率是价格和利润的函数,那么兼并者就可以使用低价政策来减少进入或延缓进入,这实际上是以较低的垄断利润率获取较长的垄断期间。
现在我们来考虑旨在垄断的兼并的运作机理(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讨论为什么兼并会发生这一问题)。如果产业中企业数目相对较少,那么兼并的主要困难在于不参加兼并会更有利可图。不参加兼并的企业以同样的价格销售,但是产出更大,使得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因此兼并的发起人会得到每个企业的口头支持,但是没有企业会真正响应参与兼并。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常常有必要使每个企业是否参与取决于其他企业是否参与,并且一次性完成兼并行为。我们对合谋理论知之甚少,无法预测有多大比例的产业规模会合并,但是这一比例必定是相当高的,如此才能实现兼并的目的。
如果产业中企业数目相对较多,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在兼并的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兼并是逐渐扩展的,收购企业的条件也不是严格精确的。实际上,若干家企业希望通过兼并来求得增长。
让我们回到前两个假定条件。我们的第一个假定——不存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很难令人满意。两个为人们广泛接受,但是有些不一致的信念与这一假定相冲突:(1)实施兼并就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2)规模不经济是竞争的主要壁垒。对这两种观点都将在下面讨论。这里我们先要简单讨论一下规模报酬不变假定的合理性。
不同规模的企业的私人成本只能通过一种方法比较出来,即确定各种规模的企业是否能在产业中生存下来。生存是对企业处理所有问题能力的惟一检验:购买投入品、改善劳工关系、发现客户、引入新产品和技术、应付经济波动、规避政府规制等等。在某一给定时期,每单位产出的投入品成本的跨部门研究也只能体现企业效率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得出关于企业效率的总体性结论。反过来,如果某一规模的企业生存下来,我们可以推断它的成本等于其他规模企业的成本,既不会少(否则这一规模企业的相对数目会增加),也不会多(否则这一规模企业的相对数目会减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