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1.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当代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经济学系指目前盛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关于市场经济制度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理论,也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经济学从历史渊源上考察,经历了早期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创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以英国的杰文斯(W?S?Jevons)、奥地利的门格尔(C?Menger)和法国的瓦尔拉斯(L?Walras)为代表的边际效用学派(Marginal Utility Sch001)等发展起来的。而当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新古典学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通过供求论把以萨伊(J?B?Say)为代表的生产费用论和以瓦尔拉斯、门格尔等为代表的边际效用论融为一体,形成他的均衡价格理论。他认为,成本是供给的原动力,而效用是需求的原动力,二者通过市场供求力量的作用,共同决定商品价值。他并且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来表示均衡价格。这一理论被新古典综合学派继承下来,保留在目前的微观经济学中。嗣后,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的《财富与分配》一书于1899年问世,在书中他继承和发展了自19世纪70年代建立起来的边际学派理论,他通过边际生产力理论,将边际概念应用于分配理论中,用边际概念直接描述各生产要素的分配原则,当代经济学也将这部分内容保留下来。新古典学派理论是经济学的典型代表,这一学派的共同特点是采用边际分析方法,承袭了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评价,认为市场经济制度是完美的经济制度。
1929~1933年,西方各国爆发了一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危机的残酷现实使人们对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自由竞争、自发调节、自动出清(Clear),不需要政府干预的主张产生怀疑。于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开始了一场“革命”。1933年,美国的张伯伦(E?H?Chamberlin)和英国罗宾逊(J?Robinson)夫人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他们把不同形式的垄断作为分析市场运行规律的主要假定前提,对马歇尔完全竞争假设和均衡价格论提出了批判。他们以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来说明市场运行规律,建立起以厂商行为分析为基础的市场结构理论。1939年,英国的希克斯(J?R?}licks)出版了《价值与资本》一书,他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建立了消费者行为理论。上述三本著作,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的所谓“微观经济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