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厉以宁论文精选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5851918
  • 作      者:
    厉以宁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内容介绍
    要使我国的经济稳定地、持续地增长、有计划地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和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减弱问题,协调收入分配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那就不能不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增加对教育的投资。<br>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企业体制改革为主线,即以赋予企业充分活力的改革作为首要任务,并通过这一改革。使我国经济由第二类非均衝状态过渡至第一类非均衡状态。<br>    要发展贫困地区经济,首要的问题是不让贫困地区成为漏斗,不让外部投入流失。为此就需要把传统经济运行机制转换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把“ 漏斗”型的地区经济改变为“蓄水塘”型的地区经济。<br>    而罗马帝国不是亡于奴隶的暴动,也不是亡于被征服土地上居民的起义,而是亡于它自己;西罗马帝国自己摧毁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即社会的中声阶级,所以等待着它的只是覆灭而已。<br>    厉以宁,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因其较早提出并一直坚持将股份制作为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被称为“厉股份”。本书收录的19篇论文集中反映了厉以宁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术观点,它们是厉以宁先生经济学论文的代表作,实践性强,相信对当代经济发展有启发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四、有效投资与合理投资之间的矛盾<br>    前面已经指出,判断有效投资的标准和判断合理投资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效投资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合理投资在经济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有效投资不一定是合理投资,或者说,有效投资即使是一种合理投资,但也不一定是合理程度最大的(即最合理的)投资;另一方面,合理投资虽然必须是一种有效投资,但它不一定就是有效程度最大的(即最有效的)投资。有效投资与合理投资之间显然存在着矛盾。<br>    例如,某一项投资或某一方面的投资,单纯从增加社会总产品供给的角度来看,它是有效投资,但它有可能在形成生产能力之前因投资额较大,占用资金的时间较长,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量,对物价稳定发生不利的影响;或者,它有可能在形成生产能力之后,本身吸收的就业和由此引起的其他部门、企业的就业反而减少了;或者,即使它形成了生产能力,但由于物价变动和就业变动的影响,或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导致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降低,等等。所以,从兼顾多种目标和平衡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它却是不合理的投资,或合理程度较小的投资。<br>    又如,某一项投资或某一方面的投资,从兼顾多种目标和平衡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它是合理投资,因为它能使经济增长、物价基本稳定、提供较多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这四个方面的情况中至少有一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任何一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但是,正由于它要兼顾多种目标,因此它不一定是最能促进社会总产品增加的投资(比如说它不一定建成最新的自动化工厂),而可能是为了兼顾其他目标,并非购置最新设备,但仍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总产品增加的投资,从而它不是有效程度最大的(或最有效的)投资。<br>    怎样对待有效投资与合理投资之间的这种矛盾呢?这个问题可以用规范方法来分析或用实证方法来分析。<br>    用规范方法来分析,就是把投资所要兼顾的多种目标按照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排队,然后根据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把通过投资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手段加以通盘考虑,再决定有效投资与合理投资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协调一致。按照上面的定义,在投资所要解决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只要其中至少有一个方面比过去好转,其余三个方面不比过去恶化,就是合理投资了。那么,应当首先让哪一个方面比过去好转呢?当然,这里涉及的是实现目标的客观可能性问题,所以要根据条件来分析。但这里也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即认为什么任务更重要,什么任务较次要。用规范方法来分析,就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评定各个目标的先后次序,然后再设法使合理投资得以实现。<br>    用实证方法来分析,是按照既定的规范准则,或假定所有目标都同样重要,再拟定使有效投资和合理投资协调一致的途径。有效投资和合理投资之间矛盾的解决,不仅与投资的前提条件有关,而且与投资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方式:有关。下面,准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投资的前提条件和投资资金的筹集、运用方式进行一些探讨。<br>    ……
展开
目录
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980年)<br>论社会主义有效投资与合理投资(1982年)<br>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1986年)<br>凯恩斯《通论》五十年(1986年)<br>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探索(1987年)<br>论两种类型的非均衡经济和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1988年)<br>经济改革、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1988年)<br>为新文化创造经济基础(1989年)<br>文化经济学的探索(1990年)<br>环境保护与受害者的补偿问题(1990年)<br>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991年)<br>比较经济史研究与中国的现代化(1993年)<br>非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若干理论问题(1993年)<br>论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1994年)<br>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与协调(1994年)<br>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1997年)<br>论效率的双重基础(1998年)<br>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探讨(2004年)<br>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2005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