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许对“公地悲剧”的概念较为熟悉。“悲励”的产生是由“公地”的产权特性所决定的。“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而且没有人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结果是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放牧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它们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黑勒的“反公地”正好有相反的产权特性。“反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也有许多拥有者,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资源,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反公地”的产权特性是给资源的使用设置障碍,导致贤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就像在一间房子的大门上安装需要十几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的锁,这十几把钥匙又分别归十几个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在同一时间到齐。显而易见,打开房门的机会非常小,房子的使用率非常低。黑勒发现,莫斯科的沿街店铺和这间房子十分相像,具有“反公地”的产权特性。
直到1995年,俄罗斯95%的商用虏地产仍然由地方政府拥有。其中,莫斯科国有店铺的产权结构尤其复杂,存在下面四个问题。首先,每一种产权有多个拥有者。例如,6个政府机构共享出售权,5个机构有权得到售款;3个机构有权出租店铺,5个机构有权收取租金。第二,产权的非对称拥有。有权出售的不一定有权获得售款;有权出租的不一定有权收取租金;有权决定用途的不一定有占用权。第三,拥有产权的政府机构和机构中掌握决策权及实际控髓权的官僚利益不一致,产生“委托—代理人”问题。第四,占用者一般无权将店铺转租。支离破碎的产权结构就像是一篓螃蟹,你夹住我的后脚、我钳住你的前腿,谁也动弹不得。莫斯科的沿街店铺有许多拥有者,他们都拥有阻止他人“开门”的“钥匙”,但谁都无法自己“开锁进门”,正好符合“反公地”的定义。
很明显,“反公地”的产权不是虚置、不明晰的产权,而是支离破碎的产权。“公地悲剧”可以靠明确产权来解决,而“反公地悲剧”则需要以整合产权来化解。那么,私人企业家有能力运用市场的力量对产权进行整合吗?从莫斯科沿街店铺的产权结构可以看出,做小买卖的生意人要在众多政府机构的“迷宫”中找出所有关链人物进行谈判,向他们购买产权,并且确保交易合同能得到顺利实施,的确是一件极其困难、交易成本极高的事情。对比之下,在莫斯科街边摆个金属箱销售摊子反而容易得多。先给消防局、供电局、城市建筑管理局等单位的主管送礼,得到他们的批准后再买通审批营业执照的工商管理官员,贿赂税务官员,向黑手党交保护费,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当然,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叫卡拉莫夫的摊主这样说:“摊子设起来以后你还要继续行贿,不然他们会把它封了。黑手党是最容易对付的。他们不会要价太高,要多少拿多少,不会多拿。最难的是行贿。你送钱得送对人,不然白送。”卡拉莫夫的做法是在政府办公室外连续呆几天,见到官员就送些糖果和小礼物,最后总会有好心人指点迷津,帮他找到目标对象。摆摊子有章可循,租店铺却无门可入。结果必然是金属箱子越摆越多,店铺仍然闲置街边,掉在莫斯科街道上的钞票还是捡不起来。
中国“反公地悲剧”的一个例子是福建省前副省长张遗记述的关于闽江河沙的故事(见张遗著《觉悟:一个计划经济者的反思》,香港社会理论出版社1992年版)。话说日本东京的水泥厂每年需进口淡水沙300万吨,而福建闽江上游的洪水每年给闽江口带来700万吨河沙,阻塞航道。把闽江河沙卖给东京水泥厂既能疏通航道又可以赚取外汇,是捞起“掉进河里的钞票”的好事情。日本议会日中友好议员协会会长古井喜实1979年给邓小平写信,要求福建长期提供闽江口淡水河沙。邓小平批示支持,李先念也批示赞成。没想到闽江河沙是“反公地”,诸多的“产权拥有者”都想得到掉进河里的钞票。外贸局认为河沙出口属于外贸,应该归外贸局经营。交通航运部门则认为挖沙与清理航道分不开,应该由他们经营。建筑材料局又说河沙属于建筑材料,国家分工属他们经营。还有集体所有制的闽江河沙队,说是历史上他们以挖沙谋生,国家不应与民争利。这些单位相互间不断扯皮,一拖6年,日本方面只好作罢。掉进河里的钞票最终还是没有捞起来。
对“反公地悲剧”问题,政府部门近来有较明确的认识。据报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扩认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同一企业的所有权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行使。例如,人事权和监督权掌握在,企业工委和国企监事会手中,收益由
财政部负责,薪酬则由劳动部审定。其结果是,每个机构都可以从某个侧面向企业发号施令,但谁都不对企业经营的整体结果负责,也不可能负责(《联合早报》2002年11月17日)。意识到产权支离破碎的弊端,十六大提出了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确保国企所有者责、权、利的统一。建立统一的所有权代表的确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的目的是通过整合产权来解决“反公地悲剧”问题。
诚然,在交易费用很高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整合产权要比市场整合有效得多。应该注意的是,现有的产权拥有者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而产权有偿转让的方案则会使问题复杂化。另外,“委托—代理人”问题也将继续存在于独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之中。
“制度理论与产权理论热”的兴起,从外界原因来讲,与1991年科斯以其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获得诺奖,1993年福格尔和诺斯以其对于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历史分析获得诺奖有直接关系。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是由于1992年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重大制度创新理论,这一创新需要从经济体制的制度层面上创新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中国经济体制制度层面特别是所有制层面的变迁过程加快,也强化了这种要求。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方式逐渐从经营层面推进到所有制层面,宏观经济改革也从宏观调节机制层面推进到政府分权制度层面,也客观上要求中国经济学家从制度与产权上拓展理论。
时至今日,产权理论与制度理论仍然是中国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伴随过渡经济学与转轨经济学的兴起,运用这些理论对中国经济制度现象进行案例分析,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产权设计和制度设计依然是相当一批经济学家乐此不疲的话题。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
1994年,纳什等人以博弈论获得诺奖,一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热潮席卷中国经济学界。2001年,斯蒂格里茨等人以其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分析获得诺奖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热潮。一些数学基础好的年轻经济学家纷纷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等。“纳什均衡”、“零和博弈”、“代理人风险”、“公地悲剧”、“旧车市场”、“拍卖机制”等概念充斥于经济学文献中。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流行,除了因为这些理论进入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符合中国经济学发展趋势的转变。在中国已经初步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后,经济学界面临的问题、视角与方法开始转变。如果说前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革目标模式框架的构建,那么,这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模式的具体内容的精致化设计。为此,必须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政府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与企业间“讨价还价”、企业与企业间相互拖欠、社会上普遍的诚信危机等体制现象进行深层分析。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正好
提供了合适的分析方法。如果说前期经济理论主要是运用宏观的总体的分析框架,这时需要运用个体的分析方法,需要分析具体的政府部门和层次、企业、个人在一定的战略空间下如何决策,而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体现的正是这种转变。如果说前期研究的视角注重某种机制,如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构建,那么,这时需要揭示在这种非人格化的机制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下,个人之间的行为如何互相影响。
总体上看,20多年间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一幅多元化的宏观图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理论在不同的层面上各领风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是一个演进过程,与此相应的理论发展也是一个渐进、选择和演进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几个新的趋势。一是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分野依然存在,但是两者开始了交叉和融合。二是不仅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过程取得重大进展,而且西方经济学的中国化进程已经启动。三是中国经济学家开始抛弃以理论论证理论的传统经济理论范式,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开始兴旺起来。四是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其“下层”结构的发展逐渐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这些趋势的出现,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理论未来的进一步长足发展。
一说到最大化,人们马上联想到物质利益或货币收入最大化。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其实
最大化既包括货币内容也包括非货币内容。经济学家经常以货币内容为分析对象,例如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等,无非是因为货币内容可以量化,可以用数学工具分析,并非它是最大化惟一的内容。在现实中往往非货币内容比货币内容还重要。人所追求的最大化其实是幸福最大化。没钱绝对不幸福,但有钱也不一定幸福。据有人估计,总体而言,金钱对人幸福的贡献为20%左右。可见在最大化中非货币内容还是相当重要的。
武侠小说中尽管也反映了人贪财的一面(如金庸的《连城诀》),但更多的还是其他追求。武林高手们或者家财万贯,或者起码是过着中产的日子。幸福中20%的货币内容对他们来说已不成问题,所以追求的是另外80%的非货币内容。在经济学中,实现了最大化的行为称为理性行为。当这种最大化限于货币内容时可以用数学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经济教科书教的主要是这种内容。但在涉及非货币内容时,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读武侠小说时,我想得更多的是从非货币内容的角度看,什么才是理性人应该追求的最大化行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