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争的性质<br>一、何谓战争?<br>(摘自第一篇第一章)<br>引言<br>我们主张在我们的主题的一切关系中,首先考虑单独的因素,再进到每个分支或部分,而最后才达到全体,也就是由简单而至复杂。但我们又还是必须在开始时对于全体的性质先作一个鸟瞰,因为在考虑任何部分时,都有经常注意到其与全体的关系之必要。<br>定义<br>战争非他,不过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决斗而已。假使我们把构成战争的无数决斗当作一个单位来看,则我们最好是假定其为两个角力者(wrestlers)。每个人都想用体力迫使对方屈服于其意志之下,每个人都想摔倒其对手,并使其不能再作抵抗。<br>所以战争就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br>暴力利用艺术与科学的发明来对抗暴力。暴力虽有自我限制,例如国际法,但都微不足道,并不足以减弱其威力。暴力是一种物质力量(因为若无国家和法律的观念,即无精神力量之可言),所以是一种手段(means);而迫使敌人向我方意志屈服才是最后目的(object)。为了充分达对此一目的,必须解除敌人的武装,所以在理论上解除武装(disarmament)也就变成战争的直接目的。它取最后目的的地位而代之,并且把后者摆在一边,好像那是我们在计算中可以消去的东西。<br>武力的极端使用<br>现在,慈善家可能很容易幻想有一种巧妙的方法可以解除敌人武装和克服敌人而不需要大量流血,同时也认为这是战争艺术的正当趋势。不过不管那种说法是如何的动听,它仍然还是一种必须清除的错误,因为在像战争这样的危险事务中,发源于一种慈悲精神的错误是最为严重的。诚然,把物质力量用到最高限度并非排斥智力的合作,不过若有一方面不怕流血而对于武力作不顾一切的使用,而其对方则比较有所顾忌,则他也就一定会居于优势。于是前者也就居于主动而后者则被迫居于被动。所以双方对于武力的使用将各趋于极端,惟一的限制即为每一方面本身力量的大小。<br>对于问题必须采取如此的看法,若是因为厌恶流血而忽视问题的真相,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甚至会违反自己的利益。<br>假使说文明人的战争是要比野蛮人的具有较少的残酷和毁灭,此种差异是由于国家内部以及国际关系的社会条件有所不同。战争是发源于此种社会条件及其关系,而战争也受到它们的控制和改变。但这些事物并不属于战争本身,它们仅为已知条件,若把一种节制原则引入战争哲学之中则实属荒谬。<br>两种动机引导人类走向战争:(1)直觉的敌意;(2)战争的意图。在我们的战争定义中,我们早已选择后者为其特征,因为那也是最普遍的。我们很难想像仇恨的怒火会仅以直觉为基础,而与战争的意图毫无关系。反之,战争意图往往可以不必需要任何敌对的感情而单独存在。在野蛮人之间,发源于感情的观念具有支配性,在文明人之间,发源于理智的观念具有支配性,但此种差异是出自外在环境、既存制度等等因素,所以并非毫无例外,尽管大致如此。简言之,甚至于最文明的民族也一样可能怒发冲冠。<br>由此可知如果认为文明国家的战争完全是一种政府的理智行动,并且幻想它会继续不断摆脱一切愤怒的感情,终于使物质的战斗不再需要,实际上只要计算双方的兵力关系就够了——那是一种极其荒谬的想法。假使战争是一种暴力的行动,则也同时必然属于感情的范围,假使说不是发源于感情,则多少也会对感情发生反应,而此种反应的程度并非依赖于文明的程度,而是依赖于所牵涉利益的重要性和持续时间的长度上。<br>所以假使我们发现文明国家不处死其战俘,不蹂躏城市和乡村,那是因为他们的理智对于战争的方式发挥了较大的影响作用,而且告诉他们有比纯粹直觉粗暴行动更有效的使用武力的方式……武器的不断进步可以证明毁灭对方的趋势仍为战争观念的基础,并不因为文明的进步而有所改变。<br>所以我们应重述我们的命辞,战争是一种推进到其最高限度的暴力行为;由于一方面迫使另一方面接受其所作的规定,于是也就产生了一种相互作用(reciprocal action),并在逻辑上必然导致一种极端(extreme)。这是第一种相互作用和我们所遭遇的第一种极端。<br>目的为解除敌人武装<br>我们早已说过在战争中所有一切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要解除敌人的武装,现在我们将要说明,至少在理论上,这是不可缺少的。<br>假使要想使我们的对方顺从我们的意志,则必须使他处于一种比接受我方的要求所做的牺牲还更不利的处境中,而且这种情况之不利又必须不是一种暂时性的,至少在表面上应如此,否则敌人就不会放弃,而宁愿苦撑待变。所以必须使战争的延续将导致情况的每况愈下。一个交战国所可能遭遇的最坏情况即为完全解除武装。所以,要想使敌人为战争的行为所慑服,则对他必须真正的解除武装,或使其居于面临此种威胁的地位。因此,不管我们用怎样的说法,解除敌人武装或打倒敌人应经常作为战争的目的。战争并非一个活的力量加在一个无生命物质上的行动,而是两个敌对团体的冲突,因此一种绝对忍受的状态也就不成其为战争,所以我们刚刚说过的战争中的行动目的(解除敌人武装)是对于双方同时适用。于是这里又构成另一种相互作用:只要敌人不被击败,则他也就有击败我们的可能,于是我们就不能保持主动,反而事事受其支配了。这是第二种相互作用,并导致第二种极端。<br>权力的极端发挥<br>假使我们想要击败敌人,则我们的努力必须与其抵抗力成比例。这是用两个不可分开的因素之乘积来表示,即为:(1)可用工具(手段)的总和;(2)意志的力量。可用工具的总和也许是可以作较精密的估计,因为它是以数量为基础(虽然并非完全如此);但是意志的力量却远较难于决定,而只可能根据动机的强弱来作某种程度的估计。假定用上述的方式已经对于敌方的抵抗力作了一种近似的估计,于是我们就应反过来检讨自己的工具,或者增强它们以求获得压倒优势;又或当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时,也就应竭尽可能来使其增加。但对方也将采取同样的措施,所以又会有一种新的相互增加,那么就纯粹观念上来说,必然会产生一种趋向于另一种极端的新努力。这是第三种相互作用,以及我们所遭遇的第三种极端。<br>现实中的修正<br>所以在抽象中推理是不可能不进到极端的,因为所要思考的是一种极端,一种不受外在因素影响的权力冲突,而这种冲突除服从其本身内在法则以外也不服从任何其他的法则……<br>但当我们从抽象进入现实时,一切的事物也就呈现一种不同的形状。在前者的境界中,一切事物都必须受乐观主义的影响,而我们必须设想双方都在追求完善的目标而且甚至还可以达到。在现实中能否如此呢?假使能够符合下述三个条件则也许有此可能:<br>1.战争变成一种完全孤立的行为,它是突然发生的,而且与交战国过去的历史毫无关系。<br>2.战争只限于一种单独的解决,或几种同时的解决。<br>3.透过一种对战后政治情况的事先计算,即可使战争本身之内包括着完善的解决,而且不产生任何反作用。<br>战争绝非孤立行为<br>关于第一点,双方都不是一种抽象的人,尤其是在有关抵抗力总和方面,更有不依赖客观事物的因素之存在,那就是意志。此种意志并不是一种完全未知量,它是用今天的情形来指示明天的情形。战争并非突然爆发,也不会在顷刻之间就发展到最高限度,所以双方对于对方所作的研判,严格说来,大体都是以其现状和行为为根据,而不是以对方应该是怎样和应该如何行动为根据。但是人类及其不完全的组织,经常是在绝对完善的水平线下,所以这些缺陷对于双方均有影响,也就变成一种修正的原则。<br>战争并非由一次单独立即的打击所构成<br>第二点引起了下述的若干考虑:<br>假使战争是以一个单独解决,或几个同时解决为终点,则自然所有一切的战争准备都会有趋于极端的趋势,因为若有缺失则可能无从补救。于是现实世界对我们所可能提供的最高指导即为敌人的准备(就我们所已知的限度而言)……但假使战争是由几个连续行为所组成,则自然在以前各阶段中的一切经验也就都可以用来衡量以后各阶段中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之下,现实世界也就代替了抽象世界,并节制趋向于极端的努力。<br>假使战争所需要的一切工具都是一次产生,或可能一次产生……则每一个战争都必然会变成一种单独解决,或同时解决的总和。<br>但我们却早已知道即便是在战争的准备中,现实世界也还是取代了纯粹抽象观念……所以所有一切的力量并非是同时发挥的。<br>而这也是由于这些力量及其应用的性质,以至于它们不可能全部同时参加活动。这些力量为实际已经动员的军队、国家(包括其地面和人口)和同盟国。<br>事实上,国家(连同其地面和人口)除了是一切军事力量的泉源以外,其本身也构成战争中有效数量的一个完整部分,并提供战场或对战场发挥相当影响。<br>……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