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7040468
  • 作      者:
    韩永利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韩永利,1954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沙市。197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82年师从张继平教授,1985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4年师从胡德坤教授,2000年获历史博士学位。1990年赴美国研习。曾任湖北省世界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武汉大学历史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室副主任,世界史研究所副所长。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副教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现当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学术著作有:《绥靖与抗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远东政策研究》(独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参编),以及译著《二战秘密武器》(主译之一)。代表性的论文有:《中国持久抗战胜利与法国短期败降的历史启示》,《“先欧后亚”战略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的远东政策》,《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美国“先德后日”战略制定与中国抗日战场》,《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调整与中国抗日战场》,《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初步实施与中国抗日战场》,《略论蒋介石改变美国战略重心的努力》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战略成功实施与中国抗日战场的关系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力求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说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中国抗日战场都起到了具有世界性战略意义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了让中国拖住日本的南进步伐,美国对国民党可能发动的损害中国抗日战场的内战图谋也表示明确反对。皖南事变爆发时,是美国战时大战略正在形成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与轴心国全面对抗的时期。其战略和政策无论从哪方面,都希望中国维持抗战,拖住日本。罗斯福政府从斯诺、卡尔逊等人的报告和著作中知道,中国抗日战场不止是蒋介石政府的军队,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而且生机勃勃。因此,罗斯福极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罗斯福的特使居里和派给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拉铁摩尔在华访问时都对蒋介石申明,美国不赞成中国内战。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美国无法大量援华,并批评了国民党的对内政策。居里和拉铁摩尔还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进行了接触。<br>    美国对中国逐渐加大援助的力度自然应该肯定,有利于中国战场的坚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战场的存在是美国首先对付德国战略构想的前提条件,也是美国稳定中国国民党政府抗战情绪的策略,对中国抗战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我们应注意到,美国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利用中国拖住日本的后腿,并非是美国下最后决心与日本军事抗衡。也就是说,为美国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陷日本于中国战场的战略服务。这就是美国采取有限援华、不能彻底断绝日本战略物资来源和随时准备与日本谈判妥协的双重政策的根源。<br>    1939年末与1940年春,中国国民党政府不断要求美国加强援华的力度,并希望美国对日实行经济禁运,以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①但是,罗斯福显然没有接受中国要求美国对日实施彻底.<br>    经济禁运的建议,而是希望通过与日本“协商”的办法来限制日本南进。1940年5月底,鉴于德国的胜利,为了使日本不乘机南进,罗斯福就对摩根索说:他“愿意同日本联系,想法缔结一种联合公约来维护太平洋的和平”②。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德、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日本签约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乘机南进。德、意、日以结盟的方式,将东、西方两个敌人明白无误地摆在美国面前,美国不可能在完全无视日本动作的情况下先解决德国问题。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同时对付这两个敌人,这就引发了美国军政首脑们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是罗斯福采取了一条中间但明显倾向妥协的路线,即保持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威慑”,并视情况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但是不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也不应英国的要求向新加坡派舰队,决定对日本应做出“慎重与适当的反应”。罗斯福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国务卿赫尔与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的理由:目前是同日本发生冲突最为不利的时刻,采取强硬手段会刺激日本削弱美国对付德国威胁的能力。 7月,日本迫近印度支那北部,在没有美国支持的情况下,英国关闭了滇缅公路。英国的这一行动,与美国的暖昧态度和在远东长期实施的双重政策确实有密切联系,如英国驻美大使洛西恩对史汀生等人所说:英国的行动是因为美国拒绝支持抵制日本的强硬措施,“毕竟你们还在向日本的飞机供应石油”②。10月4日,丘吉尔致信罗斯福,说明已重开滇缅公路,同时又担心日本对英国宣战,导致日英在太平洋上的冲突。因<br>    此,要求美国派舰队对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愈大愈好”,以“阻止战争的扩大”。③美国并没有派舰队到新加坡。对于英国方面和摩根索提出的对日石油禁运的计划,罗斯福最后也听从了副国务卿韦尔斯的意见,未予以采纳。美国在太平洋方面的行动也严格限制在“国家防卫”的范围,将太平洋舰队留在夏威夷作应急准备,避免刺激日本。在与英国远东合作问题上,美国仍然担心英国将美国拖人远东的冲突之中。<br>    ……
展开
目录
序<br>第一章 绪论<br>第二章 战时美国大战略的制定<br>第一节 美国大战略原则确立的历史背景<br>第二节 美国大战略的初步计划及其缺憾<br>第三节 美国大战略的制定对中国抗战的双重影响<br>第三章 中国抗日战场在战时美国大战略确立时期的战略地位<br>第一节 中国抗日战争的时代意义及其世界性特点<br>第二节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和中国战场的特点<br>第三节 中国战场在美国大战略制定期的战略地位<br>第四章 战时美国大战略的调整<br>第一节 美国战略原则的坚持与具体计划的修改<br>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及其对华援助的加强<br>第五章 中国抗日战场在战时美国大战略调整期的地位<br>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与敌后战场的坚持<br>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策略与正面战场坚持<br>第三节 中国战场在盟国战略危机中的战略贡献<br>第六章 战时美国大战略计划的正式实施<br>第七章 中国抗日战场在战时美国大战略正式实施期的战略地位<br>第八章 战时美国大战略目标的完成<br>第九章 中国战场在战时美国大战略目标完成期的地位<br>第十章 综论<br>参考文献与资料<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