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大臣等均能详察缕陈,使朝廷洞悉此中利害,实为有见,现在贼势趋重禹城,张树珊等攻剿正急,而南阳仅止张总愚一股,自不必再为更张。但是,这场风波平息刚满一年,曾国藩就因被捻军打得狼狈不堪,其阻击捻军的战略计划破产,而愧惧交加,称病请求开缺。清廷深知只有换马,才能消灭捻军,因而于1866年12月7日,命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授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宜。翌年2月15日,清廷任命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调湖南巡抚李瀚章为江苏巡抚,命署理湖广总督,以李鸿章的僚属郭柏荫、丁日昌分别署理江苏巡抚和出任江苏布政使,又以曾国藩的至友刘岷为湖南巡抚。这种人事安排,目的在于安抚湘淮两系,使三江、两湖连为一体,便于筹措剿捻军饷和稳定后方基地。而这也正是李鸿章努力筹谋的战略大计。他早就指出,欲图中原,东路以江苏为根本,西路以湘鄂为根本,“庶可大可久之计”。现在由于三江、两湖的地方实权落人湘淮之手,李鸿章盘算了多年的计划终于如愿以偿了。
从1866年底开始,李鸿章披挂上阵,取代曾国藩肩负起督师剿捻的重任,担任攻捻主将。
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成了反抗清朝统治的主力。1864年12月,捻军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部会合,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等共推赖文光为统帅。赖文光按照太平军的兵制、纪律和训练方法,整编了捻军,并把“披霜蹈雪,以期复国于指日”作为奋斗目标。赖文光根据捻军精骑善走的特点,创造出一套步骑结合、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战术,出奇制胜,击毙清廷名将、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打败了曾围藩。但是,由于农民起义的全国形势已进入低潮,赖文光深感“独立难持,孤立难久”。1866年10月,捻军在河南杞县、陈留附近决定分为东西两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的一支,继续在山东和中原一带坚持斗争,称为东捻军;由张宗禹率领的一支,“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称为西捻军。就是在捻军东西分军后的形势下,李鸿章当上了剿捻统帅。
湘军成了捻军的手下败将,而淮军却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捻军投入到血泊之中,这除了捻军内部的消极因素起作用之外,主要是因为李鸿章妥善地解决了粮饷供应问题和灵活地实施了“划河圈地”、“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