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赴任后,先驻山海关,不久,经略王在晋令他移驻中前所(按:
此地距山海关约四十里)。因为前屯聚集了很多失业的百姓,亟待安置。王
在晋令他前往办理。他于当夜独自一人赶路,闯过虎豹出没的荆棘丛,于天
亮前进了城,将士们都佩服他的胆量之大。王在晋也更器重他,于七月初题
补为宁前兵备佥事。但崇焕看到王在晋无远略,对他提出于山海关外筑“重
城”的计划也以为“非策”,两人争论了几次。袁崇焕提出了守关外以捍关
门的方略,得到孙承宗的全力支持与赞助,付诸实现。
袁崇焕倡言守关外,守在宁远。此地原无城,明初为广宁前屯及中屯二
卫地。宣德三年(1428年)置宁远卫,始修卫城,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
,池深一丈,宽二丈,周长七里八步。全城呈方形,有四门,东为春和门,
南为迎恩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广威门。至嘉靖四{一三年(1564年),由副
使陈绛又重修了一次。城的规模不算大,但很坚固。城内驻军一千二百五十
余名。它辖二所、边台一百五十五座,总计官军六千八百一十四名。宁远在
那时还不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只考虑到从前屯至锦州距离稍远,不便相互
应援。为接通山海关与关外各镇之间的声气,才决定增建一新。到明与后金
爆发战争后,诸如开铁、辽沈,直至广宁等战役,宁远还没有引起明朝战略
家们的注意。当战争发展到辽西,山海关成为阻挡后金进军的唯一的一座关
门,宁远城的战略作用才突现出来。它是伴随着明与后金战争的深入发展,
而为那些少有的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所认识。袁崇焕发现宁远的战略价值,已
经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宁远“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
为形胜”。由于它正居于河西走廊的中间,守住它,也就扼住了这条走廊的
咽喉,山海关尚在二百里之外,根本不会受到惊扰。
孙承宗决计守宁远,派祖大寿负责修补全城。这时,朝廷人事更动,又
使他的方略受阻。辽东巡抚阎呜泰因不称职,被劾听勘,换上一个胆小怯懦
的张凤翼,主守关内,与孙承宗意见分歧。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八日,承
宗出山海关,东巡三百余里,达于宁远东杏山附近。他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写
道:“若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他特别
强调宁远城“生气郁然,因思为国家远计,则此城为必据必争之地”。孙承
宗的战略意图是,山海关外以宁远为重点,将沿线原有各城都恢复起来,派
驻军队,层层设防。因而把山海关至宁远二百余里之问的镇堡尽收为“内镇
”,而山海关“不觉在重桓之内矣”。为实现其战略方针,孙承宗采取如下
措施:
一是筑城。经过河西战乱,各城堡都被焚弃。承宗令各城尽速修复。二
是派军驻守,同时召辽人回故居,重建家园。如中前所兵民已近五千人,前
屯军民有六万余人,中后所兵民不下万余人。宁远原“城中郭外,一望丘墟
”。经袁崇焕、满桂等恢复后,兵民达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总计已
恢复五城十三堡,兵民已达十余万。三是垦荒屯田。以帑金买牛,召旧人垦
种,三年起科。截至承宗东巡,已垦田五千余顷。四是发展采煤、煮盐、海
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佐助军需。经过大力整顿,关外形势为之改观。
就在这次东巡时,孙承宗至宁远召集诸将讨论如何防御的问题。多数人
同意张凤翼守关内的方略,马世龙请守中后所。袁崇焕仍然坚持守宁远。孙
承宗作出最后裁决,以守宁远为方略。但佥事万有孚、刘诏极力阻挠。孙承
宗不听,力排众议,当即命令满桂与袁崇焕共守此城。还在承宗到任不久,
就令祖大寿筑城。他以为朝廷绝不会守宁远,仅完成原定筑城计划的十分之
一,而且工程质量很差,根本不符合防御要求。于是,袁崇焕重新设计,定
制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顶部二丈四尺.仍巾祖大寿与参将
高见、贺谦分别督工。次年即天启四年(1624)完工,成为关外一重镇。在袁
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朝廷方面,对于孙承宗实行守宁远以护关门的方略仍议论纷纷。尤其是
张凤翼仍在极力反对,竟然说:“国家就是放弃整个辽东,仍不失为全盛。
如大宁、河套等都已放弃,对国家有何损害?如今,举世无一人打算恢复全
辽,他(指承宗)一人就能恢复吗?”他甚至对人说:“枢辅(指承宗)想把我
置于宁前这块荒凉的边塞,这是杀我啊!”他怕得要命,急忙把妻子送回老
家。针对张凤翼的真正的亡国谬论,孙承宗于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再上“
边方大计疏”,逐一驳斥,极言宁远可战可守。他说:关外诸城,“以兵以
屯”,这就是:“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使关外之备稍足,则关内之防稍
减。”如果“守在关以内,则内备浅薄;守在宁远,则山海已为重关,神京
遂在千里之外”。如后金来攻城,兵民置于绝地必“心坚敢死”,矢志坚守
。在申辩了战守方略后,孙承宗请求熹宗“立断”,不要动摇他们拟定的大
计。熹宗被他的雄辩所折服,还给予夸奖。
明廷围绕守山海关与宁远所进行的激烈争论,由于孙承宗与袁崇焕坚持
自己的正确主张,几经反复,才获得了熹宗的同意,他们的方略得到贯彻实
行。这年九月,崇焕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一万二千人,东巡
广宁,经过十三山(大凌河出海处,地属辽宁锦县)、右屯,泛三岔河,改由
辽东湾航海返宁远。这种带领大部队巡视的做法,是向后金显示明军的实力
,同时也起到召集辽人返回故地和安定人心的作用。不久,袁崇焕晋升为兵
备副使,再晋为右参政。
天启五年(1625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
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缮城郭居住。这样,白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
,而宁远则成为“内地”,再加上宁远至山海关二百里,共为四百里,形成
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一大批忠直的文武
将吏人才,边防大备。“白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
虑矣。”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而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
正当孙承宗与袁崇焕锐意恢复之际,阉党势力猖獗,魏忠贤等人加紧了对一
向不听命于他的孙承宗的打击,想方设法必欲将孙排挤出朝廷。
展开
“大凌自八月初六日受围,直到十一月初九日始溃,百日之厄,炊骨析骸,古所未有”。城内“粮绝薪尽,兵民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