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宪政之谜:国际法、民主和意识形态批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737772
  • 作      者:
    (英)苏珊.马克斯(Susan Marks)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苏珊·马克斯(Susan Marks),英国剑桥大学法学博士,剑桥大学法学院资深讲师。师从著名国际法学者詹姆斯·克劳福德,以批判理论见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法、人权法。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法是否应致力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建制?如果是,对于民主这一本身歧义丛生的概念,我们又应该如何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围绕之一主题,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对当前国际法领域以“民主规范论”为代表的各种主流理论和方案,进行了一番精彩的巡视,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宪政之谜:国际法、民主和意识形态批判》笔触清晰流畅,直面当今国际法的核心议题,将民主追求和国际法的思考和阐述巧妙地熔于一炉,以回应这一永恒的宪政之谜。
展开
精彩书摘
    最后,意识形态还经常被发现运行于自然化的模式之中,在这种模式中,社会体制看起来像是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仿佛它们是属于“外在”世界的自然现象。因此,如同物化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历史产物开始表现为自然的力量。正如伊格尔顿所描绘的,“与其说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其他思想正面对抗,还不如说它把它们赶出了思维领域的疆界之外”。如果根本不可能想到其他更平等的社会关系的话,那么统治也就得以稳固了。齐泽克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像一个“母体,掌管着可见与隐形的关系,可想与勿思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变化”。马克思通过引证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统治中分权的原则来解释这种母体是如何起作用的。他观察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种原则变得不像是一个政治决定,而是一条“永恒的规律”。让事物变得不证自明有一种非常常用的论证策略,即对需要证明的地方予以假定。这种方法会鼓励我们将这个世界想当然,而不是从选择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世界。我们可能将之视为一种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客体,而不是一个通过斗争和协商来定义的政治事物。因此,有些有争议的概念可能会被作为是先定的;有些成问题的行为可能被看成是给定的;应当被公开讨论的制度可能被视为是毫无问题的。另一个将现有社会体制自然化的常用论证策略是两分法推理,即在考虑其他的社会体制时,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提出另一种方案,使实际情况和另一个极端看起来似乎是惟一的选择。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导言
第一章 国际法意识形态批判序言
第二章 国际法和“自由主义革命”
第三章 自由主义革命的局限性Ⅰ:低度民主
第四章 自由主义革命的局限性Ⅱ:泛国家民主
第五章 国际法和世界主义民主方案
第六章 结语:批判性知识
结论
参考书目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