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走向亚洲的航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09221X
  • 作      者:
    (日)野村浩一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4
收藏
编辑推荐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相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本丛书值得一读。
展开
作者简介
  野村浩一,1930年生于京都。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1959年任立教大学副教授,1966年任立教大学教授。现为立教大学名誉教授、专修大学教授、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本书之外的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中国革命的思想》、《人民中国的诞生》、《近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毛泽东》等。已译成中文的有《毛泽东思想与20世纪中国》、《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等。编著有:《现代中国的政治世界》(岩波讲座·现代中国,第一卷)等。
  译者简介:
  张学锋,男,1962年11月生。198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8年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4月赴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现为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东洋史研究室研修员。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值得一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四北一辉
  正当内村指责英国之伪善,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诺亚之洪水”,鼓吹日本的使命时,另外一位思想家北一辉(1883-1937)则从完全相反的侧面接近这一课题,为寻找我国今后的前进道路作了尝试。被说成是日本纯粹的法西斯主义的典型的北一辉,也正好在这一时期,与内村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比喻成“诺亚之洪水”、寻求“和平之福音”的同时,鼓吹的是穆罕默德的“剑之福音”(《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序言)。当然,对法西斯主义者的北一辉来说,在武力扩张中制定l3本今后的前进道路,在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是极其当然的事。但是,仅限于这一点而言,北一辉所设定的路线,固然与大隈式的路线不同,也与其他的日本式的法西斯主义路线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一区别在于,在北一辉的世界里,面对日本的“生存逻辑”。无论从哪一点来说,他没有披上“伦理”的面纱。换句话来说,北一辉与内村相反,是从“生存逻辑”之中寻找“生存伦理”的。正因为这样,作为第三者,他揭露出潜藏在13本近代化过程中的一种伪善和虚伪,尝试着用他自己的方法来超越这种伪善与虚伪。当然,北一辉的方法中所包含的严重错误,在今天.谁都能清楚地看得出来。并且,正像已经指出来的那样,在北一辉的思想中,有着某种思维上的跳跃。但是,北一辉试图树立的使命观中,很明确地显示了一个理论,这一理论是每一个想在近代日本的政治状况中彻底探求使命观这一课题的人都难以避免的。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部
第一章 近代日本国民的使命观。其诸类型及特质——大隈重信、内村镒三、北一辉
一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二日英同盟和大隈的东西文明融合论
三内村[金监]三
四北一辉
五结语
第二章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大陆问题”的构想及其实态
一问题之所在
二国权主义空想家——以内田良平为中心
三支那学者内藤湖南世界里的“中国”
四开放性的中国认识——吉野作造
五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洞察——北一辉的眼睛
六大正知识分子周围的“中国”
七社会主义者与中国革命运动
八尾声
第二部
第一章 走向亚洲的航踪——宫崎滔天的思想和行动
一问题的所在——滔天的悔恨
二宫崎家的人——混沌的能量
三滔天的出发——前进与诀别
四世界革命与社会革命
五对近代文明的控诉
六滔天的“欣慕”与“悔恨”
七从平亥荜命到大正时代
八愤怒与警告
九“支那革命”与日本的改造
十日本的改造与民藏的轨迹——日中两国的系性构造
十一情念的亢进——亚细亚主义与翻译社会主义
十二滔天的回归
第二章 尾崎秀实与中国
一序言
二中国研究的方法论
三日中全面战争的爆发——亚细亚与日本的构
四日中关系的夹缝之间——日本、中国、世界
第三章 橘朴——亚细亚主义的彷徨
一序言
二问题的所在——橘朴与中国
三走向中国研究——来自民众世界的观点
四从“中国社会论”到“中国革命论”
五对“国民革命”动态的分析——其高涨与结论
六“国民革命”的冲击
七“方向转换”——向亚细亚主义的转折
八“日中战争”——光与影
九亚细亚主义的彷徨与寿终——代结尾
后记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