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5001725
  • 作      者:
    王绍坊著
  • 出 版 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8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第一册(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年)主要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王朝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第二册(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阐述和分析中华民国时期历史政府的对外政策及重要外交活动。第三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及主要外资活动。
展开
精彩书摘
  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农民的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是由于当时外国资本主义已经侵入中国,开始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凶恶的敌人,因此太平天国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担负反封建的任务外,也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
  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后,革命的火焰迅速蔓延。这时,在中国拥有最大侵略利益的英国,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攫得的侵略权益,正阴谋发动对中国新的武装进攻。早在1850年9月29日英国外相巴麦尊即写道:“我们不得不进行另一次打击的时候正在迅速到来。”①1851年10月,他向英国驻华全权代表香港总督文翰询问何时动手最为有利。当时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正在广西境内发展,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认为这正是应该行动的时候,但是文翰感到英国在华兵力不足,不敢冒昧发动侵略战争。1852年1月、6月,阿礼国又两次建议文翰,利用清政府“特别困窘的境地”,采取行动。英国侵略者这时所考虑的是乘火打劫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暂时还没有干涉的打算;因为他们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形势还估计不足,对这一次革命的性质更缺乏认识。1852年4月23日,英国代理公使包令给英外相格兰维尔的报告中,竟诬蔑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与其说是政治性的运动,不如说是抢掠性的运动”②;而一些外国教会人士则误认为“彼等不是反抗政府,而似是为宗教自由而斗争,且实谋推翻偶像之崇拜”①。由于在华外交官员和教士对太平天国革命性质的这种看法,英国政府对太平天国革命暂时采取了观望态度。
  1852年和1853年之交,革命战争的形势加速发展。1852年12月23日太平军占领汉阳;1853年1月12日攻克武昌;2月9日开始沿长江东下。这种飞跃的形势使英国和一切外国侵略者不能不为之震动。他们看到太平军势如破竹,清朝政权有被太平军推翻的可能,担心在革命政权之下,他们在中国的既得侵略利益还能否继续保持。而且,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也是外国侵略者处心积虑要从清政府手里夺取的市场,特别是长江下游的上海,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已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最重要的侵略基地;太平军势力即将进入这一地区,这使侵略者开始感到他们的侵略利益受到了直接的威胁。所以,从这时起,以英国为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策划对中国革命进行破坏和干涉。1853年2月26日,阿礼国给文翰一个机密的报告,力陈干涉革命扭转局势的必要。他认为“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武装调停或武装干涉可否扩张我们的(英国的)利益的问题,而是不去及时地、坚决地采取这类行动,则那些利益——商业的、税收的——会不会被政治的解体和无政府状态所彻底毁灭的问题了”②。同年2月24日,太平军攻克安庆。3月1日,江苏巡抚杨文定向阿礼国求援,要求立即派遣泊停在上海的一艘英舰开入长江,帮助清军阻挡太平军的东下。
  ……
展开
目录
绪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关系
一 明末西欧殖民势力的开始入侵
二 清朝的闭关政策
三 1834年以前的中英关系
四 鸦片战争前的中俄关系

第一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及战后的中外关系(1840-1850年)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第二节 战争的导因——鸦片问题
一 英国的鸦片侵略和清政府的禁烟政策
二 林则徐反对鸦片侵略的坚决措施和英国侵略者的挑衅政策
第三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
一 清政府和战不定的政策
二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开始的《南京条约》的订立
三 美国和法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对中国的侵略政策
第四节 战后中外关系的形势
一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
二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继续发展

第二章 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与第二次鸦片战争(1851-1864年)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胜利时期的中外关系(1851-1856年)
一 外国侵略者的虚伪“中立”和太平天国对外的基本政策
二 外国侵略者的局部干涉和乘火打劫的活动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反革命结合的过程(1856-1860年)
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 侵略战争第一阶段中的交涉和《天津条约》
三 侵略战争第二阶段中的交涉和《北京条约》
第三节 中外反动势力对太平天国的联合镇压(1860-1864年)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的变化(1861-1870年)
第一节 清政府勾结和投靠外国侵略者的政策
一 清政府中洋务派的得势
二 外交机构的设置
三 派使出洋的尝试
四 以“自强”为标榜的“洋务运动”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合作政策”
一 所谓“合作政策”
二 在“合作政策”下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第三节 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的开始
一 资本主义列强宗教侵略的扩大和深入
……
第四章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邻国的侵略与中法战争(1871-1885年)
第五章 资本主义各国对中国边疆、邻国侵略的扩大与甲午中日战争(1885-1895年)
第六章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1895-1899年)
第七章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的对外关系(19001901年)
第八章 清末十年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形势和清政府的媚外政策(1902-1911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