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构成当代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前提是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而不是追溯欧洲的来龙去脉。实际上,人们只有理解国际体系概念的非欧洲维度,才能探究这个概念的起源和意义,并且充分领会它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种理解需要的不仅仅是从古代和古典时代中选取少数与短暂支配过现代欧洲的无政府结构相似的时段和特定区域。这意味着从国际体系的角度去扫视整个古代和古典时代的历史,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确实存在国际体系,那么,在欧洲人把一切都置于他们的无政府状态模式控制下之前,存在着哪种或哪几种国际体系?只有遵循这一路线,人们才能将历史记载与国际体系产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联系起来。
欧洲中心主义与东方学思想紧密相连。依照赛义德的观点(Said,1995;萨达尔等Sardar et a1.,1993),自18世纪起,欧洲文化和同一性的概念通过与东方形成对照而得到加强。欧洲被认为是外向、有活力和进步的,而东方则被描述为内向、停滞和衰落的。例如,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活力与静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了对比。同样,生机勃勃的欧洲国家体系在东方也没有找到任何副本。赛义德认为是西方的东方文化研究者促进了东方形象的形成,结果助长了欧洲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东方学者的论点或许被夸大了(麦克坎泽MacKenzie,1995),但毫无疑问的是,人们一直以来正是从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来研究国际关系的,与此相伴生的是,非欧洲的“他者”(‘others’)理解国际关系或组织他们世界的方法得不到认同。
无政府主义偏好
为什么关于国际关系学科中核心概念的基本问题不仅依然没有得到解决,。N~tJl,乎无人问及?无政府主义偏好是其第四个原因,这正是非历史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观念的结果。这个标准化的假定在新现实主义理论中最为强烈。传统的现实主义者对于无政府状态的效能经常表现出更加复杂的情感,自由主义者则倾向于把无政府状态视为战争和无序的主要原因。
亚当·沃森(Adam Watson,1992,1997)曾抨击过无政府主义偏好,他认为最近5 000年的世界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并非处于无政府状态,而是呈光谱形式排列:无政府状态和帝国作为光谱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间是霸权、宗主权和自治领。他进一步论证了无政府状态和帝国都是极端的情形,其固有的不稳定性倾向于把规范的情形推入整个光谱的中间区。人们很难摆脱无政府主义偏好的支配,因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用无政府视角去思考国际体系的先入之见。其他学科就没有受到这个束缚。例如,历史学家加拉格和罗宾逊(Gallagher·and Robinson,1953)发现,以非正式的帝国观点去描述19世纪早期英国和拉丁美洲之间的关系是恰当的。
展开
——耶普·福格森,拉特格斯大学
“建立在他人坚实的成果基础上的一部重要的、开拓性著作。”
——海华德R.奥克尔,南加和J弗尼亚大学
极具反响的成功之作。这本书为连结历史上的国家体系和国际关系理论开辟了新的领域。它将对我们思考一一和讲授一一国际社会形成的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蒂姆·邓恩威尔士大学,阿伯里斯特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