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6675259
  • 作      者:
    张敏秋主编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2000多年前,中印两国人民就有了友好交往。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东晋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曾在印度生活和修行过多年。在经济文化和医药等方面,两国人民也有过成功的交流。其中从中国传往印度的有蚕丝、茶叶、瓷器、印刷术等。两国之间还有其他地方相同:二战结束后,两个国家都从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但就是这两个交往已久、互存已久的国家,在二战后,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不愉快。究其原因到底为何?中印关系将走向何方?我们都可以在书中一一看到专家的精辟见解!
展开
内容介绍
    2000多年前,中印两国人民就有了友好交往。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东晋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曾在印度生活和修行过多年。在经济文化和医药等方面,两国人民也有过成功的交流。其中从中国传往印度的有蚕丝、茶叶、瓷器、印刷术等。两国之间还有其他地方相同:二战结束后,两个国家都从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但就是这两个交往已久、互存已久的国家,在二战后,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不愉快。究其原因到底为何?中印关系将走向何方?我们都可以在书中一一看到专家的精辟见解!
    
    1998年,新德里尼赫鲁大学谭中教授主编的《跨越喜马拉雅鸿沟——印度试图了解中国》(Across the Himalayan Gap——An Indian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出版。这部篇幅达500多页的巨著凝聚了印度中国学界著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它为印度人民架起了一座了解中国的友谊之桥。
    6年之后,我国从事印度研究的学者也在为中国人民架设一座通往印度的友谊之桥。作为第一步,初步搜集了我国部分印度——南亚学者的学术成果,奉献给广大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正常发展的1O年
    从1961年到1976年,中印间的关系是不正常的。双方均未派驻大使。从1981年至1987年,中印就双边问题举行了八轮官员会谈。双方虽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未能解决边界问题。我们的印度朋友坚持说,除非解决了边界问题,否则中印关系不可能完全正常化。由于印度人有意要压中国人接受他们的要求,人为地阻挠两国间的高层官方来往长达8年之久,直到1988年底拉吉夫·甘地总理才冲破了这一坚冰。依我看,这是因为印度的官员们对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的政策调整作了不正确的理解。他们以为,中国会否定毛泽东时期对印度所采取的政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政策。
    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总理访华是个里程碑。邓小平先生曾对拉吉夫·甘地先生说,如果说下一个世纪应该是亚洲世纪的话,那么,它只能在印度和中国都发达起来之后才能实现。邓小平的这番话代表了中国对印度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中印两国人民在过去都曾遭受外国的侵略和剥削,现在又负有发展经济的共同使命。在这一共同的使命下,中印必须互相合作,而不能在争吵和对抗中耗费财力和人力。我们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因为我们共占世界人口的1/3以上。
    1993年9月,印度总理P.V.纳拉辛哈·拉奥在北京宣布,印中关系业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他的意思是说,中印不会再让分歧来妨碍两国间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关系的发展。我一直抱有同样的看法。中国的学者们对两国关系在那10年里的积极发展也感到欢欣鼓舞。
    1994年是中印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40周年纪念日。我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中印关系为何在1959—1962年间发生了重大的挫折。我作此文本想澄清某些历史事实,以便于中印双边关系今后能够在坚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相信,中印友好合作关系,甚至仅仅是正常的关系,是不可能建立在过多的误解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我自己的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也不愿意在其季刊上发表我的文章。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十分珍视中印双边关系在那个时候所取得的积极发展,以至于像我们研究所那样的机构都不愿意再去提过去的不愉快事情。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对1998年5月的事态发展缺乏思想准备的缘故。现在又负有发展经济的共同使命。在这一共同的使命下,中印必须互相合作,而不能在争吵和对抗中耗费财力和人力。我们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因为我们共占世界人口的1/3以上。
    1993年9月,印度总理P.V.纳拉辛哈·拉奥在北京宣布,印中关系业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他的意思是说,中印不会再让分歧来妨碍两国间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关系的发展。我一直抱有同样的看法。中国的学者们对两国关系在那10年里的积极发展也感到欢欣鼓舞。
    1994年是中印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40周年纪念日。我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中印关系为何在1959—1962年间发生了重大的挫折。我作此文本想澄清某些历史事实,以便于中印双边关系今后能够在坚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相信,中印友好合作关系,甚至仅仅是正常的关系,是不可能建立在过多的误解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我自己的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也不愿意在其季刊上发表我的文章。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十分珍视中印双边关系在那个时候所取得的积极发展,以至于像我们研究所那样的机构都不愿意再去提过去的不愉快事情。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对1998年5月的事态发展缺乏思想准备的缘故。
    P293-294
展开
目录
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代序)/季羡林
序/孙培钧
前言/谭中
第一部分  中国领导人论述印度和中印关系
第二部分  印度形象
中国文化眼睛中印度形象的变迁/谭  中
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印度/耿引曾
康有为论印度/林承节
孙中山对印度的独到见解/谭  中
印度——伟大的东方文明古国/刘  建
第三部分  甘地研究
略论甘地在南非早期政治思想/金克木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及其影响/朱明忠
第四部分  尼赫鲁研究
尼赫鲁:消失的毛泽东“新相知”/谭  中
尼赫鲁——印度现代化大业的奠基人/林承节
尼赫鲁——印度不结盟外交的缔造者/尚劝余
第五部分  印度文化、宗教、社会
印度文化特征
——答《电影艺术》杂志记者问/李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序/季羡林
印度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邱永辉
社会、文化传统与印度的发展
——从与中国比较的角度/尚会鹏
第六部分  泰戈尔研究
暂人绝唱诗界丰碑
一泰戈尔诗选》评介/刘  建
泰戈尔在中国/刘  建
第七部分  印度政治
印度百年老党国大党的兴衰沉浮/梁洁筠
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印度的民主/王红生
印度的国家安全战略/梁洁筠
第八部分印度经济
怎样看今天的印度经济/张敏秋
印度财团的壮大及其对印度经济崛起的作用/华碧云
第九部分  中印关系再思考
外交官论述中印关系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叶正佳
中印两国的边界谈判及其前景/程瑞声
中印关系的成熟/程瑞声
亲历中印关系的冷暖/郑瑞祥
将军回忆
对印自卫反击战/雷英夫
学者论述中印关系
对中印建立互信关系的几点思考/孙士海
对印度外交与中印关系的若干思考/赵干城
中国与印度:相互再认识的必要/张  力
友好邻邦还是安全威胁——中印如何看待对方/韩  华
中国的南亚政策:平衡与稳定作用/赵干城
对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回顾与反思/郭  实
中印两国安全观的比较研究/马加力
印中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张植荣
第十部分  印度对外关系
印美关系60年/赵蔚文
印度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张敏秋
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及其发展趋势/陈继东
论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途径/程瑞声
后记/张敏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