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前156-前87)名彻,是景帝的第九子。他雄才大略,在位54年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拓疆土,继文景之治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中华民族推向了繁荣昌盛时期。他本人也成为后世推崇的一代明君。汉景帝时虽然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但诸侯王的权力尚存,这严重地阻碍了中央政令的上通下达。武帝即位后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他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即诸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可以要求推恩分封为侯,这就使得诸侯王国由于众建列侯而封地越分越小,削弱了各诸侯的实力。为了防止诸侯王招结宾客,结党营私,武帝还制定了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严禁朝中大臣和诸侯往来,违反者严惩。从此,诸王侯实质上名存实亡,他们虽有封土但不能治民,不得过问政事。
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力很大,很多事情皇上还需丞相定夺。汉武大帝不甘受制,决定压制相权。武帝着力提拔中下级官员组成“中朝”,成为决策机关,凡事皆由中朝作出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成为一般的政务执行机关。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用于监察地方政务。每年八月刺史巡察所辖的郡部,监察郡守、相国、诸王及官员政绩,并有权弹劾或举荐官员。另外,还在京城设立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之职。
武帝在广揽人才的同时,还强化了军队,组建了侍从皇帝的期门、羽林、羽林孤儿等三支侍从军。同时招募职业兵组成保卫京师的禁卫军,由八校尉率领。武帝一改前朝无为而治的政策,严刑峻法,增加律条,重用张汤等酷吏,这使得中央集权有了坚强支柱。汉初70多年的休养生息,使社会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但同时社会矛盾也有所显现,如封建割据势力的扩张,对匈奴的一味妥让,所以,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对大有作为的汉武帝来说是一种束缚。儒家思想主张大一统意识、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因而更适合当政者的口味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于是,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为增加收入,汉武帝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改革,包括改革币制,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不法工商业者,此举为加强中央集权、打败匈奴提供了雄厚的经济保障。
武帝时还对匈奴大规模用兵,改变了秦汉以来北方边境遭匈奴破坏的状况,加强了边疆地区的建设。他派张骞出使西域,了解外情,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同时还加强了与西南、东北各族的联系,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是指包括葱岭以西、中西亚及欧洲东部一带。汉武帝对匈奴骚扰深恶痛绝,下定决心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即位后就派张骞与西域的大月氏联系,以便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随员100多人西行,但不久便在半路上被匈奴俘获,扣留达10年之久,但张骞始终念念不忘国家赋予的重任。后来他率人乘机逃走,越过险峻的葱岭,经大宛、康居等国,辗转到达大月氏。但此时大月氏已据有大夏故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众安居乐业,且与大汉相距太远,不愿兴师东归复仇。张骞无奈,一年后只得取道昆仑东归。谁料途中又被匈奴抓获,拘禁了一年多,后因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得以逃脱,并于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城长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