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头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741085X
  • 作      者:
    陈宪主编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宪,l954年9月28日出生于上海。上大学前,曾是插队知青、铁路警察和公安处团委副书记。先后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和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服务经济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1995),《黏合剂: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中的服务贸易》(2001,合著)。出版了两本随笔和评论集:《跷跷板上看天下》、《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还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是一个都市,都市是一个文化汇聚与撞击的地方,这里的人有着独特的思考、处世和行事方式;上海是一个东方的都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融合、变异,赋予了上海人不同于其他都市的文化特征……本书从不同视角和层面,从不同的时代和年代,说上海人的智慧、上海人的精神、上海人的思维、上海人的行为、上海人的弱点、上海人的缺陷,以及上海人的喜怒哀乐……也讲述了与上海文化特征相联系的,存在于上海人生活方式中的点点滴滴。
    《上海头脑》是一本写上海和上海人的书,全书共计11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和层面,从不同的时代和年代,讲述了上海人的智慧、上海人的精神、上海人的思维、上海人的行为、上海人的弱点、上海人的缺陷,以及上海人的喜怒哀乐现,本书是跨文化现象的微观描述,以透视存在于上海人身上的上海文化现象。
展开
精彩书摘
    距离感:上海人际头脑里的一根筋
    上世纪70年代,上海人家还集中聚居在石库门弄堂里,即便是新公房,也是合用的厨房和卫生间。在那种几乎是零距离接触的生活状态里,上海人还是极力刻意地互相保持着一种距离。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公用厨房里每家的煤气灶上各自点着电灯泡,电线从自家的小火表上引出来,只要你走进厨房问,不管里面灯火通明还是黑灯瞎火,自家的灯泡一定要先开亮。这盏点亮的灯泡在告示:我是用自家的灯光,一点没有要借光的意思。经常是,厨房里,张家跟李家在议论王家的事情,倒不一定在说什么坏话,只是背后议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犯点毛主席批评的“自由主义”,忽然,王家的厨房灯亮了,打住,来得及;王家的人进厨房,张家李家都已恢复常态,一点没有窘迫。这种未见其人先见其灯的生活经历,上海男人女人都觉得很好。
    同样的状况,后来扩展到公用楼梯灯,公用卫生问灯,公用走廊灯……那个年月,低支光的灯泡很紧俏,经济灯、节能灯、5支光的小灯泡……五花八门,在那时大行其道。
    这种上海人的邻里之间的泾渭分明,追根寻源,来自上海人的人际头脑里的一根筋——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并不一定是冷漠和“不搭界”,更不一定是矛盾纠纷的最终结果,恰恰相反,这是上海人在处理人际关系里一直希望避免发生矛盾与纠纷的预警和防备,一种在利益上的彼此公平合理的分摊和分享,在相对低水平的生活环境里和睦相处的最佳方式。这在当时几乎在全上海的市民阶层达成共识。这很不容易。它可以看成上海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初基础和思维雏形。
    这种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初基础和思维雏形还表现在距离感的一张一弛,客气至上,和“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思维。过去,上海人家在煤饼炉上炖得最多的是一只铜吊,也就是水壶。上海人向来精打细算,他们不会用沸水来洗脸洗脚。他们在煤饼炉子上将水烧得半开,一天里最后一只煤饼烧光的时候,家人洗漱基本完毕,热水瓶灌满。如果多了大半壶开水,会主动跑到隔壁人家去冲进别人家的暖水瓶里。经常有张家阿婆给李家阿婆灌满了一热水瓶开水的事情。
    石库门的房子里有一点响动,大家都听得见。所以,一般要响,就大家一起弄出些声响来。既不算互相干扰,也不互相妒忌。大家公平。有一种潜在的约定。
    比如过年的时候,这家在剁肉糜,那家也要弄出点声音来响应,在炒黄豆,哔哔啵啵地响;楼上人家要洗玻璃窗户,会有水滴落下来,便索性上上下下一起洗玻璃窗,一路上的水,滴滴答答下来,倒也是一种闹猛。公用水龙头用水,大脚盆里洗衣服,洗被单,满满的一盆水要倒掉,人用力提起脚盆的一边,哗啦的水声,很是流畅,几次下来,晓得这家人家,快洗得差不多了,便会有另外一家的人,将要洗的早饭饭碗,拿过去,候着,一边说道:“不急的,你慢点好了。”很有分寸的。如果是楼上人家这样的洗,水落管里面的水从上面排下来,到了阴沟边会有水溅出来,每次提脚盆倒水的时候,就要对着下面水龙头边上的人关照一句:“楼下人家,放水啦!”石库门楼房晒台的楼梯都是空心的,即便是用木板钉死,也不严实,楼上楼下的人互相不照面,但都晓得各自的响动。楼下的人便将自己的脚从阴沟边挪开。在这个空挡里,楼下的对上面人家说几句:“今朝休息啊?”“放几天啦?”如果这两家正好有点不开心,彼此不说话的,这时候也会关照一句,不过就简略地叫一声:“放水啦!”后面搭讪的话,也没了。
    上海人的人际头脑的发达配置,充分体现在这种距离感的把握上,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功夫上,也就是日久见人心。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同学之间……日常较为普遍的人际关系里,上海人天然将自己作为一个点,与周边四邻保持着恰当的距离,而且不轻易靠近或疏远。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事儿,不大有,但可能在日常生活里始终有着关心的体谅,会“雪中送炭”,但“锦上添花”的事就不必去做了。这种人际关系的感情,或交情,从上海人一进入社会生活就要开始日积月累了,这需要很好的敏锐感和持久耐力,需要前辈的言传身教,需要品位、教养、知识,所以,这种人际头脑在上海知识分子中更可以感受得到。大家都很耐心地在一定的范围里,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彼此伸手。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海人的市井头脑
爱面子的上海市民
上海人饮食生活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上海人
上海人的禀赋与性格缺陷
上海人的人际头脑
“搭界”与“不搭界”:人际关系的一条近路
距离感:上海人际头脑里的一根筋
诚信度与原则性:男人喝酒女人谈判
默契(沉默的契约):上海公共汽车上的人际关系
上海人的家庭头脑
挑一个如意郎君
选一个称心的太太
上海的顾家男人
上海的贤妻良母
上海人的消费头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下岗科长的消费头脑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上海人的职业头脑
护身符,吃补药,抢跑道
当螺丝钉和找奶酪
“跳高族”和“追新族”
虾有虾路,蟹有蟹路
掌握一门乃至几门外语的职业背景
上海人职业头脑与众不同
上海人的理财头脑
“假领头”的故事
“横算竖算”和“格算不格算”
上海的巴菲特是女的
炒股,炒二手房
闷声大发财
新上海人的理财头脑
上海人的时尚头脑
牌子意识
商场学校
媒体作业
两面派的时尚头脑
上海人的学习头脑
当学习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在学习中迷失自己
学习能力不等于创造能力
上海人的媒体头脑
从自由到谨慎
世俗的关怀
从外到内:趣味决定一切
包容和距离
上海人的公共头脑
边界观
契约意识
社区建设之路
新上海人的头脑
身份,苦涩的文化认同
机遇,时刻待命的意识
品位,中产阶层的生活理想
创新,艰难的事业腾飞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