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申画廊<br> ——“外滩三号”里的平民去处<br> “外滩三号”新闻稿的第一句话就是——“外滩三号,想进吗?能进吗?”<br> 外滩三号这幢建筑本身并无多少出奇之处,1916年最早建成时只有三层,砖木结构,名叫天祥洋行。1922年,天祥洋行联合了包括有利银行在内的多家洋行对楼房进行改建,并重新命名为有利大楼。改建后的这幢新古典主义大楼有六层之高,面积也扩大到13760平方米,顶层上还建了一个标志性的巴洛克塔亭,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由于建筑本身沿外滩一面不够宽广,仿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楼正立面以及大门都开在了与中山东一路相接的外滩最南端的广东路口上。<br>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利银行以8万元的代价最终获得该楼的地产权,可惜四年后,又为日军所占,直到抗战胜利后大楼才重归有利银行。1953年,有利银行关闭,大楼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承租使用。1958年,上海地质矿产局迁入2楼办公。到了90年代,外滩房屋开始置换,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成了它的新主人。这个主人出手相当阔绰,2002年4月22日,佳通和另一位满族美籍新加坡律师一起,一掷万金,对这幢老楼掷下了3500万美元的投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