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也就是“士”的概念是何时出现的?我没有考证过,不敢乱说。据有的学者分析,西周的“士”是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一个群体。如果这里的“士”确指知识分子的话,那就恰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原始生存状态——“游离”。他们具有驾御知识的“特权”,因此既不属于高高在上的权贵,也不属于永无出头之日的奴隶;他们可以在“仕”与“隐”之间作出选择,因此既可以努力成为说客、官僚或者权贵,也可以试着成为农民、工匠或者商人;当然,如果生活还过得去的话,他们仍可以维持原状,以知识为生,或著述或育人,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
周王朝有过几次辉煌,“分封制”的王朝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的努力下建立了一套近乎于完美的礼乐典章文物制度。那时候,知识分子的生活相对稳定,享有比较充分的言论自由,但由于国家的政策几乎无懈可击,因而周初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整日无所事事,其巨大的潜能远未真正地显现和发挥出来。
然而,王位世袭制的致命伤迟早都会有发作的一天,就同以前的商朝、夏朝一样,周朝在短暂的辉煌之后最终走向了衰亡。周厉王执掌朝政以后,也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哪根筋出了毛病,他开始为所欲为,而且还不让人家批评,甚至就连发发牢骚也不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直享有言论自由的国人当然受不了,首都人民首先发难,赶走了周厉王,国家政权交由召公、周公共同执掌,号称“共和”。
“国人暴动”后,两周国力迅速衰落。不久,犬戎族大举入侵,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在宫中被乱刀砍死,周王室仓皇逃离镐京,迁都洛邑(今洛阳)。在一片混乱中,“帝国大厦”开始摇晃、坍塌。
王朝崩溃,国家网分五裂,知识分子们的舂天却奇迹般地降临_r——在“礼坏乐崩”、秩序瓦解的同时,周朝知识分子原有的独立性也进一步地凸现出来。许许多多志趣相投的知识分子走到一起,组成形形色色的政治、学术团体,逐渐形成_r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他们人数众多,却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救世”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似乎是他们骨子里的本能;他们自尊、自信、自强,共同的信仰是自由;他们浪迹天涯,指点江山,被世人尊称为“游侠”。
这是一个游侠的时代。 春秋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一定个个都佩剑,但他们随身携带着知识的利剑——“短”可以修身,“长”可以治国。凭力气吃饭的游侠最多不过是诸侯们豢养的武士或是打家劫舍的匪首,而“食脑”的游侠干得好则能凌驾于各国诸侯之上,呼风唤雨,甚至流芳百世,改写千百年的历史进程。
“春秋”是一个秩序荡然无存的乱世,人们也因此获得了彻底的解放,他们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四处奔逃,而中国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就在其中。面对这个满目疮瘐的现实世界,这群文化精英失落过、郁闷过甚至愤怒过,他们也因此想呐喊、想发泄甚至想抗争,可他们找不到方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