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百年苦梦: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扫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3362797
  • 作      者:
    孙郁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孙郁,1957年生于大连。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2002年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至今。十余年来出版作品及研究著作十余种,主要有《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鲁迅书影录》、《胡适影集》、《百年苦梦》、《文字后的历史》等。主编的著作有《回望鲁迅丛书》、《回望周作人丛书》、《被亵渎的鲁迅》、《苦路——中国的文化怪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百年苦梦: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扫描》系孙郁先生以20世纪中国文人为考察对象,撰写的一部20世纪心态史。上起晚清的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始,经近现代的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直至20世纪末的当代作家与评论家张承志、钱理群、王晓明等,论述了他们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经历的百余年风雨,为读者提供了一幅20世纪中国文人的全景图画。    
    《百年苦梦: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扫描》以感悟的方式,对近百年文人和文化进行了一种散点透视,是文学史、思想史的一次有趣的穿越。作者被无数沉重的话题缠绕着,从近现代至今,一些重要的精神闪光在此汇聚着,且形成了对话的底色。不安的、骚动的激情与矛盾的、困惑的语序,隐含着历史的明与暗,人性的曲与直。无数悲怆的灵魂被重新唤起了,游荡在今人的思绪里。作者从那些直面现实和不断抗争的知识群落里,提炼着今天有参照意味的因子,旨在于此寻找精神的另一种可能。全书苍冷沉郁,在历史的长影和当下的风雨问,折射着读书人的犹疑和坦然。
展开
精彩书摘
    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字卓如,号任公。1884年,年仅11岁的梁启超便在广州成为秀才,人们把他看成一位神童。五年之后,他又考中了举人,一时成为闻人。应当说,少年梁启超有着相当坚实的功底,国学中精华的东西,很早便被他领会到了。按中国人以往的经验,少年得志的他,应在为官的道路走下去,在仕途中干一番更大的事业。但偏偏是社会发生了变化,西学已在东南沿海传播开来。广东是最早被西化的地方之一,鸦片战争且不谈,仅西洋传教士在那里的多年活动,便早已把域外学术传播到知识界中。大约1890年,梁启超结识了康有为,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康有为那里,传统的今文经学,与西方的一些学理,被交糅起来,形成一套新颖的维新意识。这对梁启超的影响甚大。在跟随康有为的几年中,梁启超思维大开,西洋的进化学说与大同意识,在他的思想中扎下了根,立意改革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思想,也在此时形成。随后几年中,他跟随康有为进行“公车上书”,从事“戊戌变法”,声名大振。康梁学术与改良精神,是近代史上最具迷人的篇章。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之前,梁启超与其老师康有为,实际上扮演了社会变革精神领袖的角色。
    中国近代改良思潮的出现,固然与西学东渐有关,但在其生成过程里,对旧有的国学进行重新的整理,重新认识传统,是那一代人共同的课题。康有为、章太炎等人,走的是这条路子,梁启超亦然。总观梁氏的一生,除了后来积极参政以外,他大多的精力皆用在学术的整理上。办教育,鼓励新学,办报刊,研究国故,可谓终生不渝。梁氏一生,流亡海外的几年生活,颇让人感动。他主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为近代启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三十自述》中说:    
    尔来蛰居东国,忽又岁余矣。所志所事,百不一就,惟日日为文字之奴隶。空言喋喋,无补时艰;平旦自思,只有惭悚。顾自审我之才力,及我今日之地位,舍此更无术可以尽国民责任于万一,兹事虽小,亦安得已。一年以来,颇竭绵薄,欲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然荏苒日月,至今犹未能成十之二。惟于今春为《新民丛报》,冬间复创刊《新小说》,述其所学所怀抱者,以质于当世达人志士,冀以为中国国民遒铎之一助。    
    从文化人手进行改良,这是近代革命的必然之路。读梁启超后来的文章,大致可以理出他的思路来。无论是从政还是论学,其宗旨是一以贯之的。可以说,中国所以有“五四”,有近代变革,梁启超那代人,功莫大焉。
    梁启超是个知识博杂式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学术、史学思想,在“知”的一面,他无疑是一代宗师;而“行”上,却不得不打一点折扣,太儒化,便使其生命之旅分成两半。这种分裂的人格,现在想来,是有许多可感可叹之处的。20世纪的许多文人,在“知行合一”方面,均未能协调好。近代以来,文化上的硕儒涌现出一大批。可偏偏在付诸实践上,均碰了壁。悲剧几乎成了那代人的生命总结。梁启超的一生,便一直处在这种“知”、“行”的矛盾中,直到死,亦未能摆脱这种困惑。也恰恰是他的这种困惑,使他的价值选择,变得悲壮起来。读他的治学文章,没有多少是闲适之作,那些关于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史学等内容的新思维,是近代先觉者的智慧之光。梁氏的作品,标志着近代人新价值路向的选择的自觉,那一代寻路人的诸多痛苦与希望,都可在他的文字间找到。
    梁启超身上最诱人的地方,是不断地进取,一直和昨日之我战。这决定了他不满于现状,有求变之心。从早期倡明变法,到推动宪政运动;从与袁世凯合作搞“国权主义”,到全力反袁,发动护国运动,他的思想一直在变化之中。他晚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谈及自己时说:“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所治者。
    ……
展开
目录
章太炎:旷世奇音
梁启超:启蒙的悲欣
王国维:辉煌与沉寂
周氏兄弟:绝望与逃逸
陈寅恪:“遗民”歌哭
胡适:自由之梦
梁漱溟:拯救儒学
茅盾:苦涩的初梦
瞿秋白:悲剧人生
李何林:一个布道者
巴金:反抗与忏悔
张中行:哲思与激情
费孝通:乡土情怀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唐弢:未完成的雕像
王瑶:拖着历史长影
汪曾祺:古魄新魂
邵燕祥:诗人与战士
王蒙:从纯粹到杂色24l
钱理群:在鲁迅的背影里
张承志:血色的圣火
赵园:另一种品位
史铁生:通往哲学的路
贾平凹:西北人的道行
王晓明:历史的宿命
鲁迅传统:不朽的主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