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先进的“主义”:社会进步的灵魂
一、什么是“主义”和“问题”
二、正确处理“问题”和“主义”的关系
第二章 近代中国三大“主义”的较量与中国的命运
一、君主专制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命运
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三、近代三大“主义”的较量及其历史结局
四、关于近代三大“主义”较量的反思与争鸣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巨大威力
一、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
第四章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误读与迷失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误读与迷失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挫折
第五章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和中国的崛起
一、拨正航向--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理论与实践的新突破
二、受命于多事之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三、新起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世纪远征
四、在历史的接力中崛起
第六章 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做好“结合”的文章
三、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结束 语复兴大业尚未成。同志仍须努力
一、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挑战
二、反腐倡廉斗争的挑战
三、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挑战
四、搞好分配和利益协调工作的挑战
五、维护公共安全的挑战
六、人口控制工作的挑战
七、台海问题和国际议题的挑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主义”的较量与中国的命运》以“‘主义’的较量与中国的命运”为题,系统探讨近代以来在我国出现的各种思想学说及其在中国的兴衰,借此研究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为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增加了一项有分量、有特色的理论成果。
该著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注重理论创新,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二是针对性强。即紧密联系当前人们思想中的种种困惑,提出和回答问题。三是历史感比较强。作者论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不是空泛而论,而是全面分析了鸦片战争以来,每一个历史阶段和中国的社会政治现实、意识形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命运的影响,最后通过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逻辑地、自然地论证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四是清醒的国情意识。五是宽广的世界眼光。作者在分析君主专制主义及其与中国的命运,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这些问题时,都充分考虑了“国际因素”对中国的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