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4041030
  • 作      者:
    (英)弗兰克.富里迪(Frand Furedi)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一场对抗庸人的战争早该开始了。——作者
  这本短小尖锐的书令我震惊,也令每一个经我推荐阅读它的人震惊。如果作者希望以此书来填满空空如也的咖啡座,那么他他成功了。——亚马逊评论
  一段时间以来,我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迷失,并为此烦恼不安,这种感觉似乎困扰着我们文化机构、大学和专科学校中的许多人。公众有权听到来自我们文化机构的高质量的学术讨论,而且,作为有着无限潜力的听众,他们应该受到更大的尊重。本书就是写给众多聪颖的男男女女的,他们渴望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学术和文化生活。
  本书并不是哀悼学术生活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我们并没有变成白痴。我们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和科学成果,我们也继续做出出色的发现。本书旨在对我们当前着手发展思想、教育民众和塑造新型公众的方式展开研究,对当代教育和文化政治的反民主根基和保护主义根基同时提出质疑,即把大众参与描绘为无法与保持优秀标准和谐共存。我认为今天的文化精英们从心底里接受了一看法,这导致了对待学术生活的庸人主义态度和有害的工具主义态度日益兴盛。一个文化如果倾向于把讨论等同于专业观点的乏味交换,这个文化就会出现冷漠和社会疏离。由于所有这些都确实至关重要,一场对抗庸人的文化战争早就开始了。——弗兰克·富里迪
  一段时间以来,我深切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迷失,并为此烦恼不安,这种感觉似乎困扰着我们文化机构、大学和专科学校中的许多人。公众有权听到来自我们文化机构的高质量的学术讨论,而且,作为有着无限潜力的听众,他们应该受到更大的尊重。本书就是写给众多聪颖的男男女女的,他们渴望种更具挑战性的学术和文化生活。
展开
作者简介
  弗兰克·富里迪,1948年出生于匈牙利,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曾著有《恐惧的文化》、《治疗的文化》等,本书一经出版,即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关于庸人主义的讨论成为当年的热点。
展开
内容介绍
  在《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中,作者对以“反精英主义”为旗帜,片面强调广泛参与而导致知识分子贬值、文化领域弱智化、文化媚俗化的庸人主义思潮与实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阐述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与民主所做出的最本质的贡献,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在今天,我们有必要重建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能够对话的公共领域。知识分子是个危险的种群。在罗素、雷蒙德·威廉斯及汉娜·阿伦特等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关注公共话题的知名学者看来,如今我们只有肤浅的专家、浅薄的演说家和骗人的医生。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把最广泛地参与高等教育与最无聊的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展开
精彩书评
  一场对抗庸人的战争早该开始了。
  ——作者
  这本短小尖锐的书令我震惊,也令每一个经我推荐阅读它的人震惊。如果作者希望以此书来填满空空如也的咖啡座,那么他他成功了。
  ——亚马逊评论
  一段时间以来,我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迷失,并为此烦恼不安,这种感觉似乎困扰着我们文化机构、大学和专科学校中的许多人。公众有权听到来自我们文化机构的高质量的学术讨论,而且,作为有着无限潜力的听众,他们应该受到更大的尊重。本书就是写给众多聪颖的男男女女的,他们渴望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学术和文化生活。
  本书并不是哀悼学术生活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我们并没有变成白痴。我们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和科学成果,我们也继续做出出色的发现。本书旨在对我们当前着手发展思想、教育民众和塑造新型公众的方式展开研究,对当代教育和文化政治的反民主根基和保护主义根基同时提出质疑,即把大众参与描绘为无法与保持优秀标准和谐共存。我认为今天的文化精英们从心底里接受了一看法,这导致了对待学术生活的庸人主义态度和有害的工具主义态度日益兴盛。一个文化如果倾向于把讨论等同于专业观点的乏味交换,这个文化就会出现冷漠和社会疏离。由于所有这些都确实至关重要,一场对抗庸人的文化战争早就开始了。
  ——弗兰克·富里迪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强大的主人公到迷失的灵魂
  如果放到历史上看,就能很容易地把握住知识分子地位所发生的变化的意义。在过去三个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知识分子有着令人敬畏的文化权威和影响力。评论者对知识分子地位的看法常常是夸大了的,他们被视为对事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知识分子常被描绘为危险的破坏分子,领导人们对传统秩序发起攻击,并成功地释放出过激破坏这一黑暗力量。启蒙知识分子常被指责为把他们的理性思想强加给社会其他成员。伯克(Burke)公开抨击文人如此“喜欢引人注意”,如此“对革新不厌其烦”,如此“迷恋自己的关于人权的理论,以至完全忘记了人的本性”,他的说法后来发展为人们不断重复的批评,即知识分子自我放纵和制造分裂。知识分子常常不招人喜欢,但是他们被非常非常认真地对待。
  反知识分子论代表了美国文化中的一股强大思潮。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Hofstadter)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对这一潮流的影响作了生动的描述。新英格兰清教作家约翰·科顿(JohnCotton)在1642年警告说:“你越博学机智,你就会越适合为撒旦服务。”这类对聪明人的厌恶感,起因是害怕知识分子可能逾’越传统标准。
  从伯克的时代起,知识分子就被事实上指责犯了困扰社会的所有罪恶。法国不少右翼批评家责备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一手造成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道德堕落。在英国,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在保守主义者眼中被视为恶棍,他们被指责散播怀疑大英帝国使命的种子。他们被描绘为英国伟大成就的颓废的受惠者,乐于系统地摧毁所有构成英国民族身份的美德。在美国,纽约的知识分子常被谴责为把非美国的思想输入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校园激进分子被认为应对美国的道德滑坡负责。
  知识分子总是被抨击为叛国的寄生虫,比较温和的说法,是有用的小丑。指责他们叛国,是因为认定社会混乱和道德堕落是知识分子煽动家对轻信的大众施加可怕影响的结果。知识分子出于政治的目的,影响公众的思想,损害社会,这种观点在朱利安·邦达(JulienBenda)的《知识分子的背叛》一书中有最系统的揭示。该书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公开抨击知识分子放弃他们作为真理看护人的职责,而代之以政治情感。他指责知识分子将政治“神圣化”,导致政治狂热的释放。邦达指出,知识分子卷入政治运动后,他们拥有同样的狂热,并把狂热转变为有害的意识形态。邦达写道:“我们的时代确实是充满政治仇恨的知识分子组织的时代。”④知识分子与意识形态的联系,验证了众多对20世纪爆发性的群众运动的描述。
  到冷战时期,指责知识分子走政治极端和进行政治破坏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阿瑟·凯斯特勒(Arthur·Koestler)在1944年发表了《知识界》一文,其主要思想就是认定知识分子要为集权主义的兴起负重要责任。凯斯特勒预言,“我们正在进入管理上的超级大国的时代”,在那里知识阶层“注定要成为文职官员的特殊组成部分”⑤。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将知识分子视为对资本主义的威胁。在其20世纪40年代的主要作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他提出知识分子造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敌对气氛”。类似的言论在60年代再度出现,当时普遍存在的混乱感和对道德的隐忧被归咎于服务于政治目的的激进知识分子的行为。
  对知识分子的破坏影响的公开指责,很快变成断言这一强大的群体已经成为或者将要成为一个新的阶级。贝特朗·德·茹弗内尔(Bet-tranddeJouvenel)在冷战时期的反知识分子论战中提出,正是知识阶级代表着对社会的最大威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20世纪的一大问题是工厂工人的社会地位,而没有充分注意到广大的知识阶级的兴起,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许会成为更大的问题。”⑥整整十年里,这类观点成了流行看法。到了60年代,无疑人人都会立刻评论说,知识分子的角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快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没完没了地讨论知识阶级如何取代工人阶级成为真正革命的阶级。
  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早期,有关知识分子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也许是阿尔文·古德纳(AlvinOouldner)的《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古德纳声称这一新的阶级是“现代社会中最进步的力量,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人类无论解放成什么样子,他们都将居于核心”⑦。知识分子组成了积极的、进步的精英这一看法,从反面对应着右翼指责这一新阶级是寄生性的破坏力量。尽管如此,两种立场都认为知识分子拥有影响事件进程的强大力量。
展开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绪论:穿越庸人之土的个人旅程
没有意义的知识
平庸崇拜
弱智化社会学
对标准的讨价还价
从英才教育到庸才教育
优胜的价值
本书写作目的

第一章 知识分子贬值
从强大的主人公到迷失的录魂
怎样才是知识分子?
当代社会和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角色的贬值
顺从知识分子

第二章 琐碎的追求
启蒙传统的去魅
面对不确定的无能为力感
相对主义:竞相声称拥有知识
工具主义的妥协

第三章 弱智化
疏离的公众
最小公约数下的重新参与
精英主义平民论

第四章 社会管理
对独立自主的攻击
社会改造与市场

第五章 媚俗文化
通过肯定实现包容
将认可制度化
对普通人的颂扬

第六章 把民众当孩子
儿童化的文化
把民众当儿童
颠倒的势利
塑造温顺的公众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