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共产党历史党员干部读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5109588
  • 作      者:
    陈守林, 王泽旭主编
  • 出 版 社 :
    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将党的建设称之为“伟大的工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建设实践中,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紧密联系这条路线推进党的建设,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造了新鲜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谱写了光辉篇章。
展开
精彩书摘
    1937年7月,毛泽东为了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武装全党,深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总结从1921年到1937年的16年中所经历的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使全党同志和革命人民确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深刻理解和自觉执行党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政策,顺利地进行即将开展的抗日战争,而写了《实践论》一文。《实践论》着重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彻底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揭露其对中国革命事业造成的危害。《实践论》根据人类的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特别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系统地阐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指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标准。《实践论》深刻地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在认识论上却有相同之处,“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实践论》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实践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论系统化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具体化了,发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关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理论,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
展开
目录
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导论 光辉的历程、伟大的篇章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
2.辛亥革命的失败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新文化运动
4.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其特点
5.五四运动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7.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10.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国共合作的建立及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4.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5.反对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
6.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7.北伐战争后工农运动的高涨
8.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9.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及其危害
10.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1.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1.八一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
4.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6.各地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7.古田会议
8.土地革命的蓬勃发展
9.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
10.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1.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及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3.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14.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
15.《八一宣言》及一二九运动
16.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17.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8.西安事变及其意义
19.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
四、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五、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八、“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九、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
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一、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十二、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简短结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