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3359761
  • 作      者:
    傅国涌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言论史,就是一部几代知识分子以笔为枪抵抗强权的历史。从晚清到民国,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对言论的压制如出一辙,文人论政的空间一直都是那么严峻,沈荩、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以及那些连名字都已被湮没无闻的知识分子,分别在不同的年代惨遭杀戮,他们的斑斑血迹使一部近代言论史总是笼罩着一种悲怆的气氛。但怀抱言论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从19世纪70年代起,王韬、梁启超、鲁迅、胡适、邹韬奋、张季鸾、王芸生、傅斯年……他们用笔呼吸,以笔抗争,他们的笔下既流墨也流血,不断地寻求“笔的解放”,一次次掀起“笔底波澜”,书写了言论史上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时代。
展开
作者简介
    傅国涌,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1999年以来在《南方周末》、《文汇读书周报》、《书屋》、《随笔》、《东方》、《老照片》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万字。作品曾多次被《报刊文摘》、《读书文摘》、《杂文选刊》、《中华读书报》、《中外书摘》、《书摘》等报刊转载,并入选《大学人文读本》和多种选本。著有《金庸传》、《百年寻梦》、《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笔底波澜一一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等。2005年在本社出版的《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受到广泛欢迎和关注。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中国言论史,就是一部几代知识分子以笔为枪抵抗强权的历史。从晚清到民国,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对言论的压制如出一辙,文人论政的空间一直都是那么严峻,沈荩、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以及那些连名字都已被湮没无闻的知识分子,分别在不同的年代惨遭杀戮,他们的斑斑血迹使一部近代言论史总是笼罩着一种悲怆的气氛。但怀抱言论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从19世纪70年代起,王韬、梁启超、鲁迅、胡适、邹韬奋、张季鸾、王芸生、傅斯年……他们用笔呼吸,以笔抗争,他们的笔下既流墨也流血,不断地寻求“笔的解放”,一次次掀起“笔底波澜”,书写了言论史上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时代。
展开
精彩书评
    书评<br>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傅国涌勤<br>奋博学,“百年寻梦”,“追寻传统”,“笔底波澜”,为后人找回财富,<br>激人奋进。<br>——原中宣部新闻局局长  钟沛璋<br>傅国涌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br>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br>——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袁伟时<br>在我看来,在一代年轻的学人中,傅国涌是非常优秀的一位。他的文章<br>带着他特有的思想光彩,正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br>——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新宇<br>傅国涌钩沉半个世纪前中国知识界、新闻界旧人旧事的文字,我在今天<br>读来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这种感受的复杂真切远过于读《世说新语》<br>。<br>——《南方周末》编辑、杂文家  鄢烈山<br>傅国涌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于他的理性、道义和人格力量处于同一条<br>直线上。在一个弯弯曲曲的年代,傅国涌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br>——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崔卫平<br>傅国涌的写作堪称独树一帜,他总将庞杂的史料钩沉与高度的现实关切<br>水乳交融,平静的史家调子里,暗淌着壮怀激烈的焦灼与隐痛。他使用史料<br>的方式是轻柔自然的,没有学问家的卖弄和僵硬;语言也是简洁温暖的,以<br>确切为限但绝不粗陋。<br>——评论家  李静
展开
精彩书摘
    1872年:《申报》的创世纪<br>1907年生于江苏宜兴的报人徐铸成说:“在我幼年的江南穷乡僻壤,都<br>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的。”虽然报纸被俗称为“申报纸”,但其<br>实,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并不是近代中国最早诞<br>生的一张报纸。在它之前,1858年香港就有《中外新闻》(《孖刺报》的中<br>文版),1865年有《华字日报》(《德臣西报》的中文版),即使上海也早在1<br>861年就有了《上海新报》。但在前面的这些中文报纸,基本上都是外文报<br>的中文版,内容几乎都译自外报,再加上一些洋行的告白、船期消息等,读<br>者面也很窄。只有到了《申报》问世,“才以一般群众为读者对象,开始冲<br>破‘宫门抄’、‘辕门抄’及政治公报的藩篱,重视对国内外大事的采访和<br>记载,也逐渐注意市井琐闻和社会变化,第一次形成了一张现代意义的中国<br>报纸。”<br>《申报》虽然是外国人办的,却处处考虑到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担任笔<br>政也都是中国文人。内容大到国家政治、中外交涉要务,小至风俗变迁、商<br>家贸易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br>。《申报》以“金口木舌”(以木为舌的铜铃)为报徽,试图担当起民间舆论<br>的角色,多年后《申报》发表的论说《论新闻纸之有益》中说:“民为邦本<br>,本固邦宁。……而欲知民情,莫捷于新闻纸。”它在创刊当天的《本馆条<br>例》中就提出,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br>民稼穑之苦”。《申报》曾发表不少批评现实的“论说”,从而成功地打开<br>了局面。正是从《申报》开始,报纸才真正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中。<br>虽然美查知道办报不能“利而忘义”,但这位英国商人同样深谙中国的<br>国情,“慎勿评品时事,臧否人物,以缨当世之怒,以取禁止之耻”。按照<br>这一尺度,《申报》的言论向来是有节制的,以不得罪清廷为度。<br>即便如此,在清廷的眼中,《申报》仍然是大逆不道的。总理各国事务<br>衙门的恭亲王奕沂曾照会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引用上海道台给英国驻上海<br>领事的公文说:<br>查上海英国租界有英商美渣(即美查)于上年创设申报馆,所刊之报,皆<br>系汉文,并无洋字。<br>其初原为贸易起见,迨后将无关贸易之事逐渐列入,妄论是非,谬加毁<br>誉,甚至捏造谣言,煽惑人心,又复纵谈官事,横加谤议,即经职道函致英<br>领事饬禁,未允照办。<br>奕诉在照会中蛮横地要求威妥玛给英国驻上海领事饬令:“凡不关贸易<br>之事,不准列入《申报》。”<br>可想而知,早已经历近代文明洗礼的英国一定不予理会。这一原件至今<br>还保存在伦敦档案馆里,活脱脱地画出了清王朝专制、愚昧、无知的嘴脸。<br>这是那一时代中国言论环境的最好注脚,我们也由此可知《申报》只是租界<br>时代的特殊产物。<br>[记事]<br>12月31日,在与《申报》的竞争中,创刊十年之久的《上海新报》宣告<br>停刊。<br>
展开
目录
    前言/1<br>小引/7<br>1872年:《申报》的创世纪/1<br>1874年:王韬开创“文人论政”的先河/4<br>1883年:中国第一部报刊评论集——《歿园文录外编》/6<br>1889年:《万国公报》开风气/8<br>1893年:“经济独立,无党无偏”的《新闻报》/11<br>1895年:一个时代的呼声——“公车上书”/13<br>1896年:《时务报》一纸风行/16<br>1897年:严复翻译《天演论》/20<br>1898年:戊戌变法被绞杀之后/23<br>1899年:《清议报》一枝独秀/28<br>1900年:章太炎的“长枪大戟”/3O<br>1901年:《大清律例》的紧箍咒下/33<br>1902年:呼唤“新民”/36<br>1903年:风雨“苏报案”/40<br>1904年:“中国智识阶级的一个宠儿”——《时报》/45<br>1905年:《民报》的号角/49<br>1906年:“刀放在脖子上还是要说”/54<br>1907年:秋瑾遇害之后/58<br>1908年:千夫所指批“报律”/63<br>1909年:于右任独领风骚/66<br>1910年:《民立报》“凌寒自开”/73<br>1911年:宋教仁的“光焰逼人之文”/77<br>1912年:“言论自由,为《约法》所保障”/84<br>1913年:报人胡石庵拒绝袁世凯授勋/89<br>1914年:反对《报纸条例》、《出版法》/94<br>1915年:梁启超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99<br>1916年:“呜呼袁世凯”/103<br>1917年:“《新青年》时代”/106<br>1918年:“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110<br>1919年:陈独秀被捕之后/114<br>1920年:《争自由的宣言》/119<br>1921年:《不自由  毋宁死》/123<br>1922年:《我们的政治主张》/126<br>1923年:“我是不跑的”/130<br>1924年:《语丝》和《现代评论》问世/134<br>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之后/138<br>1926年:“四不”开创“《大公报》时代”/144<br>1927年:日历被鲜血染红/149<br>1928年:“没有气骨的人不配主持有价值的刊物”/154<br>1929年:《新月》的光华/157<br>1930年:《大公报》重申“四不”/163<br>1931年:“确实的消息”和“负责任的评论”/168<br>1932年:从鲁迅答《中学生》开始/172<br>1933年:刘煜生以鲜血换来记者节/176<br>1934年:史量才以身殉报/182<br>1935年:张季鸾——“射雕老手,箭无虚发”/189<br>1936年:《为争取言论自由宣言》发表/194<br>1937年:《大公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199<br>1938年:邹韬奋提案“撤销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204<br>1939年:朱惺公正气凛然的公开信/208<br>1940年:邹韬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13<br>1941年:王芸生揭穿“飞机洋狗”的丑闻/218<br>1942年:陆蠡用生命书写正气歌/223<br>1943年:《看重庆,念中原》令蒋介石震怒/227<br>1944年:国人争阅《延安一月》/23l<br>1945年:“拒检运动”全国响应/235<br>1946年:《观察》绝响/242<br>1947年:《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249<br>1948年: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之后/255<br>1949年:一个时代的终结/260<br>后记/2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