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申报》的创世纪<br>1907年生于江苏宜兴的报人徐铸成说:“在我幼年的江南穷乡僻壤,都<br>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的。”虽然报纸被俗称为“申报纸”,但其<br>实,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并不是近代中国最早诞<br>生的一张报纸。在它之前,1858年香港就有《中外新闻》(《孖刺报》的中<br>文版),1865年有《华字日报》(《德臣西报》的中文版),即使上海也早在1<br>861年就有了《上海新报》。但在前面的这些中文报纸,基本上都是外文报<br>的中文版,内容几乎都译自外报,再加上一些洋行的告白、船期消息等,读<br>者面也很窄。只有到了《申报》问世,“才以一般群众为读者对象,开始冲<br>破‘宫门抄’、‘辕门抄’及政治公报的藩篱,重视对国内外大事的采访和<br>记载,也逐渐注意市井琐闻和社会变化,第一次形成了一张现代意义的中国<br>报纸。”<br>《申报》虽然是外国人办的,却处处考虑到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担任笔<br>政也都是中国文人。内容大到国家政治、中外交涉要务,小至风俗变迁、商<br>家贸易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br>。《申报》以“金口木舌”(以木为舌的铜铃)为报徽,试图担当起民间舆论<br>的角色,多年后《申报》发表的论说《论新闻纸之有益》中说:“民为邦本<br>,本固邦宁。……而欲知民情,莫捷于新闻纸。”它在创刊当天的《本馆条<br>例》中就提出,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br>民稼穑之苦”。《申报》曾发表不少批评现实的“论说”,从而成功地打开<br>了局面。正是从《申报》开始,报纸才真正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中。<br>虽然美查知道办报不能“利而忘义”,但这位英国商人同样深谙中国的<br>国情,“慎勿评品时事,臧否人物,以缨当世之怒,以取禁止之耻”。按照<br>这一尺度,《申报》的言论向来是有节制的,以不得罪清廷为度。<br>即便如此,在清廷的眼中,《申报》仍然是大逆不道的。总理各国事务<br>衙门的恭亲王奕沂曾照会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引用上海道台给英国驻上海<br>领事的公文说:<br>查上海英国租界有英商美渣(即美查)于上年创设申报馆,所刊之报,皆<br>系汉文,并无洋字。<br>其初原为贸易起见,迨后将无关贸易之事逐渐列入,妄论是非,谬加毁<br>誉,甚至捏造谣言,煽惑人心,又复纵谈官事,横加谤议,即经职道函致英<br>领事饬禁,未允照办。<br>奕诉在照会中蛮横地要求威妥玛给英国驻上海领事饬令:“凡不关贸易<br>之事,不准列入《申报》。”<br>可想而知,早已经历近代文明洗礼的英国一定不予理会。这一原件至今<br>还保存在伦敦档案馆里,活脱脱地画出了清王朝专制、愚昧、无知的嘴脸。<br>这是那一时代中国言论环境的最好注脚,我们也由此可知《申报》只是租界<br>时代的特殊产物。<br>[记事]<br>12月31日,在与《申报》的竞争中,创刊十年之久的《上海新报》宣告<br>停刊。<br>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