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0047572
  • 作      者:
    夏书章总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国际通行的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MPA。MPA属职业背景教育,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有四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学习方式以在职学习为主,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学目的在于公共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位论文以专题研究成果、咨询报告、调研报告、政策评估、项目策划、案例分析报告、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为主要形式。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具有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其知识结构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根据培养方向和管理领域不同,涉及其他相关学科。
  MPA教育的产生与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1924年,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首开MPA教育之先河,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在欧洲、北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已有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情况愈加复杂,政府职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公共管理工作日益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对政府官员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蓬勃发展。现在,MPA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与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一起,成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人文社会科学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例如,美国目前开设MPA课程的院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MPA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到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工作。在美国,MPA的毕业生主要是去地方、州、联邦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基金会、协会等)、思想库或咨询公司等工作,也有一些在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工作。美国联邦政府中10%~20%的工作人员、公共政策领域中50%~60%的工作人员具有MPA或相近的学位。在韩国,60万公务员中,科长级以上的公务员有1万人,这1万人中的30%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了MPA学位。
  我国自199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设置方案》,2001年正式招生,目前已有两届学生毕业,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03年,我国MPA培养院校从原来的24所,扩大到47所;2004年,又从47所扩大到83所。办学布局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对广大渴望攻读MPA专业学位的考生是一个福音。
  MPA招生考试采取全国培养院校联考的方式进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各校自定录取分数线,自主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各培养院校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考试)、外国语(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种)、管理学、行政学、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结构比例为 4∶3∶3)。我们预祝立志报考者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自2007年开始,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科目调整,由原来的外语、综合知识、管理学、行政学四个科目,改为外语、综合知识、公共管理基础三个科目,管理学和行政学合并为公共管理基础。本版考试指南的公共管理基础是在原来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保留了原来书中的有关内容,同时也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出版的公共管理专著和教材。本书中既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又注重知识在考试中的应用,在内容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力求将重点、难点和考点讲清、讲透,帮助考生在薄弱环节下工夫。
展开
精彩书摘
  公共管理基础
  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通常可以理解为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或理解为公共组织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它是由传统的公共行政进一步扩展而形成的,其主要或核心部分仍然是政府管理活动。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大地改变了政府管理的性质、范围、内容和方式。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代国内外变化着的公共管理的现实,尤其是我国转型期公共管理的现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拓展公共行政的研究范围,转换研究视角,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改变原有的理论形态,以便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管理实践服务。
  本章主要探讨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以及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与方法等。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公共管理是人类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要了解公共管理的内容及其发展,就有必要先了解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历史。本节将简要阐述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以便为读者学习公共管理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在原始社会,社会分工的形成、发展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要求,使得人类社会产生了简单的管理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和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其协作程度也不断加深,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随之日益复杂,这就使得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逐渐与其他社会活动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空前规模,社会经济政治结构高度分化,在此背景下,管理活动逐步趋向于专业化、科学化、高效化和民主化,成为社会运行和职业分工的专门领域,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尽管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管理活动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而专门的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对于管理的含义却并没有形成公认的、权威性的统一看法。有学者从管理职能出发,认为管理就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施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有学者着眼于管理中的决策,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也有学者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把管理解释为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到共同目标的活动;还有学者按照系统论的原则,提出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子系统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活动。
  仔细分析这些不同的定义,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学者界定的管理含义具有差别性,但这些定义或者解释也具有若干共同之处。这种共同性主要表现在:认为管理具有特定的目的;管理需要对有效资源进行动员和配置;管理具有特定的职能;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等。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管理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基本要素正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管理一般含义的依据。据此,本书将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总和。管理的这一定义具有如下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管理者是在管理过程中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其他社会成员活动和行为的人们。在现代条件下,管理者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和经理人,也包括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管理者可以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个体,也可以是以集体形式存在的群体。
  (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管理的环境条件即指管理者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是指管理者所在组织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来说,外部环境条件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资源状况、气候和地理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制度、法律、政策和心理等。内部环境条件是管理者所在组织的内部状况,包括组织性质、组织制度、人员状况、组织技术水平和组织文化等。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的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管理活动应该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而进行和展开的。就此而言,管理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源的支撑,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可能的范围内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等方面的资源,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等方面的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这些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尽管具体管理活动在其性质、组织环境条件、管理的资源、管理的层次和目  标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管理的这些基本职能却是一切管理活动共同具有的。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意义上,一方面,管理是人们事先拟订计划和目标并经过组织和活动实施的自觉行为,因此,管理是管理者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要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管理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同时,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工作后果负责,管理成效要以被管理者的综合工作成效来检验。就这些方面而言,管理是管理者主观见之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是典型的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管理的基本含义决定着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起源于许多人的协作劳动,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而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基本活动及其功能。尽管人们在理论分析的意义上可以将管理职能划分归类,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的各项职能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并且往往要求管理者同时实施这些职能。
  在管理活动和管理学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管理基本职能的界定和划分也具有不同的看法。最早系统地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他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通常所说的“五职能说”。此后,随着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对管理职能展开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形成了对管理职能的多种不同理解。有些学者重视管理中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职能中加入了激励和人事职能;有些学者强调决策对于管理的意义,在管理职能中单列了决策职能;也有些学者看重管理的创新,并把它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有关管理职能的划分,尚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观点。从我国的管理实践,尤其是公共管理的实践来看,可以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
  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就是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职能。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
  计划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预先性,即预先确定和筹划管理目标及其实现方案;预测性,即对管理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实现目标的条件和资源、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预先测量和估算;评价性,即对所确定的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评价和比较分析;选择性,即在不同的目标和可能方案之间进行选择;调整性,即随着管理实践的展开和进行,根据管理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以及行动后果,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组织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合理性,即按照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并且从实际条件和环境出发,构建组织;有序性,即按照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流程要求,组织各种要素;规范性,即组织的构建和运行,必须形成和实施特定的规则和制度。
  3.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领导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灵魂,是集中体现管理者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活动,是取得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职能。领导职能因此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领导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权威性,即公共管理活动中领导权力一般是通过法定授权的方式获得的;主导性,即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有效地主导组织的运行,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主张;决断性,即领导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和判断错综复杂的实际生活现象,进行正确方案的选择和决断;公正性,即按照社会和组织公认的公正标准,公平处理各项管理事务,在公共管理中,公正性关系到社会正义,因而更是领导职能必备的特性;协调性,即协调管理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各种关系和矛盾,是领导的日常基本活动,因而使得协调成为领导活动的突出特征;规范性,即现代社会的公共管理活动必须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中,领导权力必须在法定范围内按照特定规则运行,另外,领导的规范性同时包含遵循公共道德的含义在内。
  4.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组织的活动日益复杂,社会公共事务十分繁重,管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从而偏离预定的方向和轨道,这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对计划实施和目标实现情况不断进行控制。控制职能是由一系列步骤构成的,主要包括实施标准的确定、实际状况与偏差的测定和纠偏措施与对策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因此,它对于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另一方面,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连接点。
  控制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监测性,即根据组织目标和标准测量组织活动的偏差;修正性,即根据监测结果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进行纠正。
  三、管理学
  管理学是人类对自身管理实践理性认识的结果。由于人们对于管理活动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形成了对于管理学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的不同观点。概括而言,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管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管理学是探索管理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是管理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管理学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科,已有的知识是对过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抽象,这些知识可以指导政府、企业、医院、学校等组织和部门的管理者从事实际工作,也可以传授给在校学习的管理专业学生。而实际管理工作者每天又在探索着新的方法,总结新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研究和概括,上升为新的管理理论。所以,管理学必须与现实的管理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管理实践——经验研究——理论知识不断反复的良性循环,方能保持管理学旺盛的生命力。
  管理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即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一种知识体系。它包括一组明确的概念(用来概括事物的本质)和一组一般原理(在特定的边界条件下,反映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概念确切地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并假设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然后经实践检验,证实这些假设反映了事物间的客观联系的事实,并能解释相关现象,即形成一般原理,它具有解释和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相互关联的概念和原理构成一个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理论框架,这就属于科学知识的领域。管理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普遍原理,并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因而属于科学领域。由管理科学延伸出来一套管理规范和管理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可称之为科学管理或管理的科学性。科学理论一般都由描述性知识和规范性知识两部分构成。前者揭示事物“是如此”,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果。后者规范人们“应怎样”,它告诉人们如何思维和行为如何符合“事理”;前者为预示性的,后者为操作性的;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两者都属于知识范畴。
  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及环境条件,用富于创造性的灵活方式将管理知识运用于实践,则是一种艺术。在管理过程中,将管理的科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依赖于人们高超的管理艺术。可以说,艺术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技能,它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与智慧,“领导艺术是一种远离数学领域的才能,它能从大量复杂事物的关系中判断出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钱学森语)。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存在艺术性。医学知识用于临床需要医生的高超医术,工程理论用于桥梁设计需要工程师创造性发挥,管理更是如此。管理者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步地提高其管理的艺术水平。
  ……
展开
目录
公共管理基础
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
二、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学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
一、行政的含义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三、行政学
四、行政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一、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四、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第二章  公共组织
第三章  公共决策
第四章  行政领导
第五章  沟通与协调
第六章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七章  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八章  公共财政管理
第九章  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
第十章  政府工具
第十一章  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综合知识
逻辑部分
第一章  逻辑考试的相关基础知识
数学部分
第二章  函数 极限 连续
第三章  一元函数微分学
第四章  一元函数积分学
第五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第六章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
语文部分
第七章  汉字
第八章  词语
第九章  句子
第十章  修辞方法
第十一章  文史知识
第十二章  阅读理解
第十三章  行政公文的相关知识与写作
第十四章  日常事物文体的相关知识与写作
第十五章  议论文基础知识与写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