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学术界而言,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资本主义被看做同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的制度,是“恶”的代名词,其一切都应该否定。本书中分析了两大资本主义模式之间,即新美国资本主义与莱茵模式资本主义之间的深刻分歧。莱茵模式遍布于莱茵河谷的所有国家,从奥地利到荷兰,包括今日属于欧元区的大陆欧洲所有的国家,只是各国的具体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这本书是“围城”以内的人士经过多年切身实践和观察的产物,读了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书中列举了许多典型事例,对“新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而有趣的比较研究(作者显然对莱茵模式更为赞赏有加)。新美国模式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所有讲英语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在美国与英国之间也有不少差别。莱茵模式包括以德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国家。作者把日本和跨国公司也包括在莱茵模式资本主义的范畴内,却把法国看做介乎两种模式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模式。
展开
60年代末,我参加了《美国的挑战》一书的撰写工作,这本书是由让-雅克·塞尔旺-施莱贝尔署名发表的。此书在全球各地曾是一本畅销书。这本书的目地是让舆论,特别是欧洲舆论
关心正在日益增长的美国经济体制的实力。当时,提出这种看法还是很新颖的,因为,我们不要忘记,自50年代末以来,随着欧洲共同市场的启动,共同市场的创始国像后来的亚洲“龙”和“新兴市场”一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到了90年代初,人们不再谈论〈美国的挑战》,而是谈论〈美国的衰落》了。今天旧事重提是为了说明,有时连最确定无疑的事情也不能下断语了。当时的〈财富》杂志曾发表一篇长
文,现在看,连这篇文章的标题都有点使人吃惊:〈美国造即将消失》。那时,纽约市中心的象征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人收购了。麻省理工学院在它那篇题为〈美国造即将消失》的著名报告里,痛心地分析了美国工业衰退的原因。这份报告的作者强调指出,美国的工艺技术统治终结了,同美国的对手——欧洲和日本相比,它缺乏工人和管理干部的竞争能力。
此后不久,我于1991年写了〈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一书,这本书已被世界五大洲译成20种文字出版,其中包括这个中文译本。我在本书中分析了两大资本主义模式之间,即新美国资本主义(1980年里根总统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以后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与莱茵模式资本主义之间的深刻分歧。莱茵模式遍布于莱茵河谷的所有国家,从奥地利到荷兰,包括今日属于欧元
区的大陆欧洲所有的国家,只是各国的具体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莱茵模式的典型形式是“社会市场经济”,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企业自由与竞争之上的经济,但是,市场在这种经济中只是一个繁荣经济的工具,目标却带有社会性质,即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公平分配这种繁荣。从这个角度看,莱茵模式中最先进的机制是大公司的共同管理制度,这种共决制在德国是强制实施的。按照共决制,公司监事会的组成,一半是股东,另一半是雇员代表。当时我得出的结论是,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相比,莱茵模式具有双重优越性:一方面,它在经济上更有效率,从劳动成本的比较中便可以看出:1998年工业部门中的平均时工资,德国是28.7欧元,法国是25.5欧元,美国只有20欧元;另一方面,莱茵模式在社会领域方面更加平衡,因为它保障了所有人都可以享受一种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社会保障制度部分地同比美国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制度联系在一起。不管怎么说,我至少预见到了,正如“疲软的货币赶走了坚挺的货币”,“坏的资本主义”也压倒了“好的”资本主义。但是,当时我自己也确实没有想象到近几年出现的这种令人瞠目的转折,美国经济正在遥遥领先于欧洲经济,尤其是莱茵国家经济。这是又一次〈美国的挑战》,是2000年的挑战。
德国人对这种转折的反应象征性地表现在一个可能是德国统一以来最重要的日子里——1996年6月15日,这天是星期六,欧洲杯足球赛半决赛的前夕,对于是英国足球队。尽管这场球赛有很大的吸引力,却有30万人走上波恩街头示威游行,这是1945年以来在德国规模最大的工会游行。更有甚者,是产阶级也走上了街头,这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们喊出的口号非同寻常:“反对德国社会美国化!”这个口号本身就象征着“两种资本主义之战”进入了第二个回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American way of life”曾经使全世界,特别是德国人走火入魔,现在却被弃之如敝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