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封建」考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7049104
  • 作      者:
    冯天瑜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专门史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合著)、《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晚清经世实学》(合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千岁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生成》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而近代欧洲目击者和学者发现,日本的幕藩制与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酷似”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对译feudalism。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对译形成的新名。  <br>    本书在确认“封建”本义与西义的基础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轨迹,从概念的历时性演绎及中外对接过程中揭示“封建”泛化的社会文化因缘,并提出一种改良设想的现代泛化封建观。这对于正确认识和构筑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而作者对学术术语创制和概念清理方面的研究亦多有创意。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以中国历史为线索,对“封建”一词作概念史的考索与探究,分析这一词语的本义(古义)、西义(世界通用义)以及马克思的封建原论、现代中国的“泛化封建观”,试图为聚讼未决的中国历史分斯提出新的观察视角和较精确的概念坐标,颇见功力,多有新意。由于“封建”问题意义重大,又是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故此书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较强关注。
展开
目录
题记<br>第一章 “封建”本义<br>一、 释“封”<br>二、 释“建”<br>三、 释“封建”<br>四、 西周封建<br>五、 东周封建、郡县并行<br>六、 秦汉以下:以郡县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封建贵族政治<br>第二章 秦汉至明清的“封建论”<br>一、 秦廷议“封建”<br>二、 汉、晋“封建论”]<br>三、 唐代“封建论”<br>四、 宋以后对“封建”的两种评议<br>第三章 《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br>一、 《文献通考·封建考》<br>二、 两种《续文献通考》的《封建考》<br>三、 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狭义“封建”与广义“封建”<br>第四章 日本的“封建论”<br>一、 日本近代以前的封建观<br>二、 明治初废除封建制的举措:“版籍奉还”、“废藩置县”<br>三、 近代日本的“封建论”:扬郡县、抑封建,所用“封建”仍沿袭本义<br>四、 近代日本“废封建”举措的民族文化根据<br>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及其术语feudalism的厘定<br>一、 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的来龙去脉<br>二、 feudalism释义<br>三、 布洛赫的《封建社会》·西方史学中的狭义封建主义与广义封建主义<br>四、 中国、西欧封建制之比较<br>第六章 欧日封建制“酷似”:近代欧洲目击者、学者及日本访欧学人的共同发现<br>一、 英国首任驻日公使欧卢柯库(阿礼国)的观感:日本是“东洋版的feudalism”<br>二、 欧美学者的欧日封建社会异同研究<br>三、 留学德国的福田德三为何在课堂上发出会心之笑<br>第七章 近代日本对“封建制”的定位及其分期<br>一、 日本启蒙学者以“封建”翻译feudalism,“封建”演绎为普世性的历史时代专名<br>二、 “封建制”定位与日本封建社会分期<br>三、 “封建制”定位与日本东洋史学界的中国历史分期<br>第八章 清末民初接纳新名“封建”<br>一、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的“封建”用例<br>二、 梁启超兼容古义与西义的“封建”观<br>三、 严复以“封建”翻译feudalism<br>四、 章太炎的“封建”观<br>五、 孙中山论“封建”<br>第九章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泛封建”说与“反封建”命题<br>一、 陈独秀“封建=前近代=落后”公式的提出<br>二、 陈氏说从日本移植而来<br>三、 陈氏“反封建”命题忽略了中国与西欧、日本历史的重大差异<br>四、 陈氏“泛封建”说五四时期罕有同调,但“封建x”格式对后世影响深巨<br>五、 重估五四“反封建”命题<br>第十章 苏俄及公产国际以“封建”指称现实中国<br>一、 泛化封建观的“祖义”:列宁现代中国“封建制度”说<br>二、 大革命前后“现实中国半封建”说逐步确立<br>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史论战:“封建”概念泛化正式展开<br>一、 大革命失败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br>二、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引导出“中国社会史论战”<br>三、 中国社会史论战之一派观点:古典封建论(陶希圣为代表)<br>四、 中国社会史论战之一派观点:泛化封建论(郭沫若为代表)<br>五、 其他论说<br>第十二章 社会史论战封建观平议<br>一、 社会史论战的重大进展:以“社会形态”学说运用于中国史研究<br>二、 “社会形态共性论”、“历史单线进化论”的偏颇<br>三、 忽视核心概念的准确性与稳定性<br>第十三章 从毛泽东著作看新名“封建”的定型过程<br>一、 泛化新名“封建”在毛著中较为晚出<br>二、 1926年以后毛著出现泛义“封建”用例<br>三、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新民主主义论》(1940)的“封建社会”说<br>四、 “五种社会形态”说与泛化封建观普被国中<br>第十四章 泛化封建观与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相悖<br>一、 中国社会史论战在马克思主义语汇系统内展开<br>二、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论说<br>三、 马克思晚年的古代社会史笔记昭示对中古世界多途演进的思考<br>四、 马克思批评滥用“封建”(甲):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br>五、 马克思批评滥用“封建”(乙):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br>第十五章 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质疑泛化封建观<br>一、 周谷城及其《中国社会之结构》<br>二、 王亚南及其《封建制度论》<br>三、 瞿同祖及其《中国封建社会》<br>四、 钱穆及其《国史大纲》<br>五、 张萌麟及其《中国史纲》<br>六、 李剑农及其《中国经济史讲稿》<br>七、 胡适的“封建”概念辨析<br>八、 梁漱溟及其《中国文化要义》<br>第十六章 中国历史分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尝试<br>一、 中国历史分期鸟瞰<br>二、 中国学者关于秦至清社会形态的命名尝试<br>三、 欧美日本学者关于秦至清社会形态的命名尝试<br>第十七章 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刍议<br>一、 名辩之学不可轻慢<br>二、 试拟历史分期命名四标准:制名以指实、循旧以造新、中外义通约、形与义切合<br>三、 秦以下两前年称“封建社会”:名实错位、形义脱节<br>四、 当代学人重议“封建”(一)<br>五、 当代学人重议“封建”(二)<br>第十八章 秦至清宜以“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取代“封建社会”<br>一、 贯穿秦至清的“宗法制”<br>二、 贯穿秦至清的“民得买卖”的土地制度(地主制)<br>三、 贯穿秦至清“专制帝制”<br>四、 秦至清主要时段宜命名“宗法地主专制社会”<br>结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