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1844-1912),美国传教士,外交官,原名切斯特·何尔康比,何天爵是他的中文名。他1869年来华,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教会学校,1871年辞去教会职务,先后任驻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署理公债等职。曾参与起草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还参与了1980年美国和朝鲜签约订条约。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期间曾接待陪同,在处理美国侨民在华经济纠纷和教案方面不遗余力。1885年回美国。1895年出版其颇具影响的《中国人本色》一书。另撰有《The Real Army and Navy in The Real Chinese Question》等作品。
本书是何天爵根据他本人在中国居留16年的所见所闻的深入思考写成的,是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的生动画卷,其内容涉及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中国人特质的揭示,对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
这本书里的一些细节非常有趣,作者发表的观点二针见血,有一种局外人特有的敏锐与清醒。它像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隐约看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活在中国传统中的自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晚清研究专家夏晓虹
费正清说,中国人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本书描绘了这个自以为是的“世界中心”的陨落……类似我们今天对美国的观察。本书提供了一种有益借鉴:在敌视和交融理解的两岸,我们既收获了阅读享受,也点燃了思考的燃点。
——《新京报·书评》主编萧三郎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国人或许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描述:腐败堕落的朝廷,愚昧无知的国人,几个卖国贼和几个勇敢的士大夫在帝国落日的余晖中惨淡经营着这个被人痛击的国度……无论是中国人自己,还是西方人,可能都误读了那个时代。何天爵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尽量抛弃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把中国人作为真实的人对待,把中国社会作为真实的社会对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晚清外交研究专家李扬帆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意识到自己作为“镜子”的局限: “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用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因此他尽可能地克服了这种引起“变形”的局限,他的《中国人本色》才得以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中国人非常全面、难得的“镜像”。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